与金融资本“相拥共舞”
——读王永昌专著《金融资本文明论》有感
□潘毅刚
金融资本是一个热门话题,可以切入的角度甚多,可以非常专业深邃,也可以非常通俗浅显,王永昌专著《金融资本文明论》二者兼具。本书既是作者五年积累的一本学习心得,有一定认识论、工具论的叙述,通俗深刻,亦是一本思虑再三的应世之答,用心良苦,旨在从哲学和文明的高度,系统回答那些似是而非、似乎对立的焦点性、现实性问题。笔者以为,本书至少有三点可观:
其一,切入视角可观。一般性的金融研究多是以专取胜紧密型结构,或以宏大问题取胜的松散型组织结构。本书作者是一位哲学博士,又是一位党政系统工作过多年的专家型领导,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大局观开阔,既务虚又务实,从人类财富文明溯源金融本质,又从历史进程反观金融现实,再从人文关怀透视金融功用,最后从现实问题出发寻找顺时应势的解决之策,从世界到中国再到地方的有益实践。打个比方,本书的组织方式是用空间探测器俯视地球的角度,长焦广视、一镜到底,由大到小、由远至近、由表及里、由历史到现实、由全局而聚焦一点而形成的全景图,以之来观察这个影响世界历史、影响当下中国走向的关键问题。这样的视角,确实有助于真正看清金融资本这个众说纷纭、纷繁复杂的现实命题。
其二,探讨议题可观。毫无疑问,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核心内容都与金融资本相关,西方发达国家今天的繁荣,金融资本居功至伟。但金融资本自诞生之日起,在世人眼中有两幅面孔,一幅是天使,一幅是魔鬼。即使在发达国家金融资本也表现出两种典型不同的阵营,一种是以英美为主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一种是以德国、瑞典和北欧国家为主的莱茵模式。前者唯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马首是瞻”,有时金融资本占尽上风、尽得好处,发展风生水起;有时却又“豕突狼奔”,不受约束、风险难控,也酿成了多次全球发展危机。后一模式,虽看似不温不火,却能较好处理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以及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取得了相对稳健持续的发展。但是,这两种模式都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走的路。
本书从文明的角度,提出了金融资本文明论的观点。对中国而言,金融资本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它是中性的,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它既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体中,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金融资本亦是如此。本书在金融资本上加上文明属性,就是要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掌握规律、驾驭规律。既不为金融资本风险失控的魔鬼所伤,又能使得金融资本成为助民创富的天使,与之“相拥共舞”、共创美好生活。
其三,人文关怀可观。古人云,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自古以来,中国人有着非常矛盾的财富观、义利观。中国自古以来重商主义发展的时间都不长,无论是古代的“士农工商”,还是改革开放前近三十年的“工农兵学商”,商都在末位。但是,现代经济发展中,财富的创造离不开“商”,离不开金融资本,创业创新离不开金融资本,上至国家治理、下至家庭管理,也都离不开金融。看到书的后半部分,读者更易明白,提出金融文明论这一新命题,是要解决百姓财富增值这个老命题、大难题,是要探索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路。当下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必须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市场化,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资本运作中的规则制定权、话语权,对内则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保持金融环境稳定,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拓宽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和农业、农村、农民的资金融通渠道,增加国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因此,让金融资本成为文明,既关系国家命运,亦关系社会和个人的幸福。这也是本书立论之所在,亦是吸引人之所在。
确实,财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金融资本又是创造财富文明的关键制度。从工具论上升到文明论,是一种思想的跃迁,需要对人类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进程有深刻的把握。正如书中所论述的,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对财富和财富的创造缺乏深度、广度和长度维度的认识,缺乏对创富背后的制度和市场核心维度的深刻理解。今天的国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洗礼,早已对市场经济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财富和创富的渴望更不成问题,但是,对于如何文明地创造财富,如何管理财富文明,如何让财富真正为人民创造,为人民享有,为人民服务却还需要经历磨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现实中,金融资本与我们联系的已很紧密,中国未来发展的每一步,也离不开金融资本向文明的趋近,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资本文明的形成却没有多少可资借鉴的模式,需要我们持续不懈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