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中国-东盟自贸区打造升级版

浙商抢搭“丝路快车”

  记者 刘乐平

  马来西亚当地时间11月22日,李克强总理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关于修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签字仪式,这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全面结束。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自贸区,于2002年开始实施“早期收获”,2010年全面建成。在自贸区各项优惠政策的促进下,浙江与东盟双边贸易从2002年的23.7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332亿美元,增长14倍。

  “如果浙江有企业错过了5年前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时带来的市场机遇,那么在这次升级版建设中要赶紧进入角色,抓住合作机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首席东盟商务专家许宁宁说。

  浙江制造创新供给

  在多重因素导致的出口增长乏力大背景下,我省对欧盟出口表现良好。杭州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浙江对东盟出口1216.5亿元,同比增长8.3%。主要出口商品有机电、纺织、高新技术、钢材、服装等门类。

  探寻外贸市场增长乏力原因,专家表示,这当中有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低迷的原因,对外贸企业自身而言,更应重视市场的变化。市场需求已经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时,而供给侧没有跟上这种变化,就会出现所谓的“供需错位”。“供给侧改革”对企业而言,就是要掌握核心竞争力才能立足市场。

  地处湖州市的浙江鼎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专业生产高空作业平台的厂家,其生产的高空作业平台产品销售遍及全球。浙江鼎力很早就与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东盟国家建立良好成功的商务合作。2014年公司营业收入来自出口占比约58%,其中东盟占总出口额30%左右。

  鼎力今年投入试生产的大中型高空作业平台项目,年产量6000台,这条自动化总装流水线目前每15分钟便可下线一台自行走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是亚洲唯一一条全自动智能总装流水线。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浙江鼎力狠抓科技创新,建有浙江省省级企业研究院,目前已经拥有140多项专利。根据浙江鼎力的半年报,该公司产品毛利率达41.11%

  创造新供给,开发新市场,“供给侧改革”大有可为。浙江艾罗电源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服务及销售并网逆变器、储能逆变器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产品出口遍布包括东南亚在内的世界各地。去年出口额为1000多万元的艾罗今年开始发力,截至10月,出口额已超过1亿元。

  艾罗迎来爆发式增长的秘密武器就是新产品:户用并网逆变器、户用储能系统。该系统将光伏发电供给家庭用电,并把多余的电能储存到电池中,当电池满额时自动输入电网,方便调配给其他用户使用。“我们也做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但储能并网系统是这一领域的未来趋势,二者好比‘寻呼机’与‘手机’,既然如此,不如抢先一步。”欧余斯说。这种前瞻性思路契合了国际市场需求,深受国外消费者喜爱。

  不仅是高科技企业,目前仍占我们省出口相当大比例的纺织服装、箱包等传统产业同样潜力巨大。在整个箱包行业处于低迷期的形势下,浙江爱美德旅游用品有限公司着手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方向是智能化,带有充电、称重、定位等功能的箱包将成为主流产品。新近研发的指纹锁箱包、衣柜箱包尚未投产已经接到许多意向订单。

  产能合作大有可为

  今年以来,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代表多次来浙,在杭州、湖州等地召开投资说明会,吸引浙江民企赴泰投资。该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今年开始,泰国实行最新投资优惠战略,其中针对中国企业重点招商的产业有汽车制造、电子电器、机械设备制造、橡胶产品加工等,这些都是中国的优势行业。

  2015年6月底,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在泰国建设的工厂正式投产,这是企业面对当地市场建设生产基地,实现走出去的重要一环,成为未来中策橡胶重要的海外生产基地。董事长沈金荣表示,中国轮胎优势企业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投资能力,现金流充沛,具有极强的全球竞争力。特别是对优势企业来说,海外投资已成为较好的选择。

  这也是一个双赢的选择。根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的调查,“一带一路”沿线不管是陆上还是海上,橡胶产业都有非常大的互补性。比如东南亚是天然橡胶的主产区,但橡胶加工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相对而言,中国的轮胎、汽车配件等产量都居世界首位,而且从原材料到生产设备、测试设备都有很高的水平。以中国为桥梁和纽带,将“一带一路”沿线的橡胶原料供应、加工生产、市场消费等穿成线、连成片,必将显著惠及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凭借自身在规模、技术上的优势,中策在泰国的工厂也将促进当地橡胶加工业的发展。

  浙江服装产业优势明显。近年来,随着国内制造业人工成本等的提升,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向东南亚等地转移,已成趋势。走出去的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带着先进技术,结合当地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早在4年前宁波狮丹努集团就已经在柬埔寨建立了工厂,主要从事服装制品的生产。“开厂两年以后形势就很好,第三年就收回了全部的成本。然后我们又成立第二家工厂,生产能力达到第一家的一倍,月产量在130万到140万件左右。”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建昌表示。

  除了柬埔寨,狮丹努还接连在缅甸、越南等多个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利用浙江先进的服装生产技术和设备,加上当地较低的劳动力和外贸成本,享受到产业转移带来的红利。“绝对是新的增长点,利润增长也很快。”徐建昌表示。目前,狮丹努在越南的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产能是柬埔寨和缅甸两个基地相加的好几倍。

  专家表示,中国的产能是高端技术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集合,性价比高,符合东盟等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和承接能力。而东盟很多国家工业体系还不太完整,制造能力有待提升。通过产能合作,中国将帮助东盟国家提高生产能力,健全产业体系,加快工业化进程,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据了解,东盟经济共同体将于今年12月底正式成立。在成员国努力下,目前域内已实现贸易高度自由化。如果拥有6亿人口的东盟域内能根据经济发展程度推进生产和工程的水平分工,则有望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引擎。

  许宁宁认为,东盟是距离中国最近、最大的国际市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站就是东盟,浙江企业应抢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升级版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中蕴含的新商机,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合作、行业对接,开发东盟市场,借势造势取利。

  东盟产品加速入浙

  得益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推进,东南亚商品甚至生鲜商品,已经“端上”普通中国人家的餐桌。而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升级,借助跨境电商等新的渠道,越南黑虎虾、印尼马面鱼、泰国青芒果、马来西亚白咖啡、综合果蔬干等商品,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网购的热门商品。

  最能反映这种趋势的是大米。与国内大米相比,以越南大米为代表的东南亚大米颗粒度更加饱满、香味更加醇厚。2014年,浙江进口大米已经超过10万吨,超过此前7年之和,这意味着国内消费者对大米的消费口味呈现出“升级换代”的需求。从目前统计的情况来看,我省的进口大米主要来源于越南、泰国、巴基斯坦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其中近七成为越南普通大米。

  浙江中磐粮油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君杰说,去年开始,公司进口了少量的泰国香米,主要用于直接销售。今年以来,公司正在尝试跨境电商的销售模式,将市场知名度较高的泰国香米作为重点经营的品种。

  不仅是大米,更多的来自东盟国家的农产品出现在浙江人的餐桌上。宁波海关统计显示,今年前10个月,宁波口岸从东盟进口农产品达11.5亿元,增长27.8%,例如,从泰国进口的传统商品鲜、干水果及坚果10月份进口434万元,增长22.8倍;从泰国来的谷物及谷物粉10月份进口985.7万元,增长61.7%。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浙商抢搭“丝路快车” 2015-11-25 4081880 2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