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动地九昼夜
——丽水里东村山体滑坡灾害大救援纪实
本报记者 丁谨之 廖小清 金春华
郑欣慰 张韬
11月22日上午8时,送别的鞭炮声在里东的薄雾中响起。
最后一支坚守在里东山体滑坡救援现场的部队——武警交通部队,在完成最后阶段的滑坡治理、河道疏浚等工程后,即将踏上归程。
村民李勇民来了,提着乡亲们自发凑齐的一筐鸡蛋;村民李宣泽来了,拎着两大筐蔬菜水果;村民刘五昌来了,带来了准备卖钱养家的20多斤莲子……
听闻部队要撤离,越来越多的村民争先恐后涌上高速公路,他们拎着自家的鸡鸭,摘下后院的蜜橘,一次次硬要塞到战士们手中。老人们难忍送别的泪水,战士们也不禁红了眼睛。
“共产党万岁!人民军队万岁!”年过六旬的村民李元新,泪流满面地高声呼喊。送别的鞭炮声响彻山野,仿佛是诉不完的感激与衷肠。
自11月13日深夜发生山体滑坡,9天来,这样的深情和感动,一直在军民间传递。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
在深受重创的里东,这样的感动还有很多很多——
9天来,从中央领导、省领导的日夜牵挂,到市、区两级干部的连续奋战,再到基层党员干部的一直坚守,人们见证了党委、政府对人民的责任担当;
9天来,军地联合抢险救援,3000多名救援人员全力以赴,10支部队的官兵攻坚克难,人们亲历了军民鱼水深情;
9天来,17支善后服务组进村入户,26支民间救援力量深入救援一线,社会各界捐款近1460万元,人们感受了浙江大家庭的温暖。
有爱,就会有奇迹!
灾害发生后,面对近30万立方米的巨大塌方、约两万平方米的堆积面积,里东集聚起强大的社会救援力量。灾后130多个小时里,39名失联者全部被找到,清运土方4万立方米。
“这么短时间找到所有失联人员,这真是一个奇迹!”一位救援专家如此评价。
伤痛中的里东,已昂起不屈的头,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这里,有众志成城的浙江力量;
这里,有守望相助的浙江故事;
这里,有坚韧不屈的浙江精神!
走进里东,我们一起追寻惊心动魄的救援现场,领悟感天动地的大救援精神。
指挥部不熄的灯光、带伤坚守的基层干部、过家门不入的党员——
责任重如山
11月21日夜间,设在金丽温高速公路里东隧道内的一顶帐篷里,灯火通明。
这里是抢险救援指挥部正在召开最后一次军地联合救援会议,部署下阶段的灾后治理、群众安置工作。次日一早,留守在这里的最后一支抢险部队——武警交通部队,在顺利完成任务后也将撤离。
连日来,一个个上级指示在这里接收,一项项抢险指令在这里发出。置身会场,骤然而至的地动山摇、全力以赴的生死营救、全省动员的紧急援助,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指挥部的墙上,仍高挂着抢险救援作战图。这幅地图,曾见证抢险救援的每一个揪心细节,曾汇聚过军地领导守望生命的焦灼眼神。
灾害发生5小时后,这里的灯光迅速亮起,从此不再熄灭。
这不熄的灯光,指明抢险救援的方向,照亮灾区人民的希望,也传递了各级领导干部的为民之心和爱民情怀。
来自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李克强、张高丽、杨晶、王勇的重要批示,迅速传到这里,为抢险救援作出科学决策。
这里与省应急指挥中心时刻保持视频连线,24小时不间断。灾情牵动着省委书记夏宝龙的心,不分昼夜,视频中时常出现他的身影,每天关心、指导救援,“科学施救,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急切的指令随着电波划过浙江上空。
11月14日,省长李强来到山体滑坡现场,一线指导抢险救援工作,明确要求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决不放弃所有的搜救努力。
王辉忠、葛慧君、袁家军等省领导也赶赴省应急指挥中心参与指挥抢险救援。
在这里,副省长黄旭明代表省委、省政府指导救援工作,担任现场总指挥,每天召开军地协调会共商对策、指挥救援。
在这里,丽水市委书记王永康、代市长朱晨连续6个昼夜坚守,每天早上、晚上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工作。
在这里,23个省直部门、50多名专家、26支民间救援组织,接受指令迅速行动……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判断一个社会能否解决它所面临问题的依据,是它的领导层的质量和它的人民的品质。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人们同样看到了“领导层的质量”和“人民的品质”,看到了上下同欲的众志成城,看到了心系百姓的责任担当。
随着救援深入,小小的里东村聚集了7名将军,他们分别是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王新海,省军区司令员张明才,武警交通部队司令员傅凌,省军区副司令员姚淮宁,第一集团军副军长王秀斌,二炮某基地司令员李洪军,省武警总队司令员白海滨。
10支部队齐集里东,如何协调开展救援工作?由省、市党委、政府和救援部队构建的统一领导和指挥、高效运转的抢险救援组织指挥体系,立即启动。每天上午8时、下午4时的两次例会中,省市领导、部队将领、技术专家各抒己见、齐心筹划,成为指挥部里常见的场景。
人民生命高于天。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各级领导干部用实际行动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身先士卒作好表率。在他们身后,无数基层党员干部迎难而上,奋不顾身地行进在抢险救援现场。
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凸显,里东村党支部成立了指挥部,迅速组织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冲到救灾一线;雅溪镇其他18个党支部收到消息后,立即组织了176名党员干部赶到现场;临近的金竹村党支部14日零时许召集16名党员组成救援队带着铁锹、畚斗连续开展救援。
雅溪镇村党组织及时转移受灾群众,安置他们到避灾中心,安排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联系,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进点照料日常生活,确保他们有饭吃、有水喝、有地方住。
13日深夜,听说村里发生山体滑坡,村支书李军立刻从市区家中赶来,召集村干部和青壮年,连夜将300多名滑坡体周边的村民,疏散到李氏宗祠中安置。
“当时救援机械还没到,村里又断电,最先赶来的消防官兵只能徒手挖掘,我就在边上给他们打手电。”李军说。随后的46小时中,他只匆匆眯了两个小时,醒来又投身到救援中。“联系土方倾倒点、巡查滑坡体周边房屋……当时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李军一脸疲惫地说。
其实,他家的老屋就在滑坡区域内,而他至今没空去看一眼。
距离灾难更近的,是里东村会计陈欲成。
看到滑坡导致的山洪淹没了自家房屋,他立即嘱咐病中的妻子,带着孩子赶紧离开。随后,他转身冲向夜色中的救援一线,维持秩序、现场联络、发放物资……一刻未停地忙到次日下午,路过家门时,他甚至没空进去查看受淹情况,也无暇过问妻儿的下落。当晚,他给妻子打电话,才得知他们已暂住在丽水市区的亲戚家中。
风雨中、废墟上、泥泞里,哪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哪里就昂扬着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哪里就涌现出无私奉献的动人场景。
听到里东村委会主任带着哭泣的求助,雅溪镇镇长孙海波立即驾车赶来。一路上,他边开车边给村干部布置抢险工作;到达现场后,他又组织村干部,并通知周围其他村的党员干部前来支援。
由于电力中断,现场漆黑一片,耳边不时传来电线短路的“噼啪”声。刚刚赶到现场的孙海波,为尽快搞清受灾情况,不顾山体滑坡再次发生的危险,抓过一个手电筒就往山上爬。
冒着持续落下的土石,孙海波站在山腰估测受灾情况,并向上级领导汇报。为抢时间排除险情,他带着村干部,直接穿过塌方掩埋区域,赶到村庄另一侧,挨家挨户疏散村民。
在关键时刻的考验中,在大家与小家的抉择中,党员干部用朴实的行动,践行着对人民的忠诚。
灾情发生两小时内,莲都区南明山街道人武部长周丽珍,就带着40名民兵冲上山坡,冒着随时可能发生山体滑坡的危险,连续10个多小时不间断,徒手挖掘、搜救被困人员;
年近六旬的丽新森林消防中队副队长梁军和,在救灾中不慎摔倒,膝盖淤肿,但他为不耽误救援,简单贴上膏药后,又返回现场;
从14日至20日,莲都区林业局党组成员吴笑飞带伤上阵,一刻都没有离开现场。期间,他打着绷带的手被雨水浸泡多次,连换药都顾不上。
抢险救援的关键时刻,“共产党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他们是风雨里最有温度的群体,验证着理想与信念的强大力量。
“请给我安排点任务吧!”连续三天高强度工作后,被安排休整的岩蒙村党员李建明,再次向组织请战;“被埋的虽然是里东人,但他们也是我的亲人,一定要救他们!”
雅溪镇人武部副部长林彬,带头跳进1米多深的水里搜救村民,虽然手被沙石磨破,脚被泡到发肿,却始终不肯放弃:“与群众的损失相比,这点伤痛不算什么!”
丽水市城市管理局处州分局职工李周文,因劳累过度而诱发输尿管结石,疼痛难忍,却在输液止痛后悄悄返回现场……
据不完全统计,灾情发生后的6天内,丽水市共有约1800名党员干部投入到抢险救灾中。
抢险现场勇当先锋、将军与士兵同住帐篷、部队官兵捐助灾区——
人民军队好
灾害就是命令!险情就是集结号!
9天来,1500名部队官兵坚持不懈,昼夜作战,在救援一线与时间赛跑,没有放过一个角落,没有放弃一丝希望。
9天来,在这场生命大救援中,人民子弟兵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黑夜里,这些最可爱的人为村民们点亮了心中的希望之灯。
9天的时间很短,村民们还来不及记住这些年轻的面庞;9天的时间也很长,足以缔结军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11月17日的天气,有些阴沉。现场救援进入攻坚期,因时有阵雨,加之山体存在二次塌方可能,救援难度陡增。危急时刻,武警交通部队司令员傅凌率部,从北京火速赶到救援现场,并主动请缨:“我们是国家级专业救援力量,让我们上,保证完成任务!”
傅凌的一番话,让在场的各级领导安了心,却让先期抵达投入抢险的其他将军犯了难。
山体滑坡灾害发生后,这里先后集聚了省军区、南京军区第一集团军、省武警总队、二炮某基地、省消防总队等10支部队,在现场展开救援。武警交通部队赶来时,第一集团军和省武警总队正在一线攻坚,已搜救出不少失联人员。
如同在战场上,眼看就要攻克敌人的阵地,却要主动撤下、换别人上,对于军人而言,这需要足够宽广的胸襟和服从大局的意识。
尽早找到失联人员,没有过多犹豫,第一集团军副军长王秀斌和省武警总队司令员白海滨立即决定撤下部队,将阵地交给武警交通部队。
这支专业救援部队,很快就以过硬的技术赢得了人们的赞赏。
傅凌亲自带领技术骨干爬上滑坡体山顶,现场研判、调整方案,又查看河道,指挥部队开挖引流、清淤河床、埋设涵管。随后,战士们在近30万立方米滑坡体上开辟4个作业坡面平台,运用15台大型专业机械,从两翼向中央作业,边清淤、边搜救。很快,10名失联人员被成功搜救出。
至11月19日凌晨,失联人数已降至3人。面对越来越大的搜救难度,部队首长对在场的丽水市委负责人说:“就算把30万立方米的塌方翻个遍,也要找到他们!”
当天凌晨1时,救援部队找来房东详细询问地址,并反复比对大量照片,根据卫星图进行精准定位。中午12时许,挖掘机驶上20米高的陡坡,准确地搜救出最后3名失联人员,比预定目标提前38小时完成搜救任务。
在抢险救援现场,部队首长身先士卒,广大官兵连续作战,感人至深的一幕幕场景,至今仍为当地干部群众记忆深刻。身为正军职少将的傅凌,在救援期间始终与战士们同吃同住,睡在隧道内的简易帐篷中。直到撤离,未曾进入近在咫尺的丽水城区。
对此,省军区司令员张明才说:“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人民遭灾,理应尽力。”
作为第一支赶到现场的救援部队,丽水市消防支队特勤中队在事发半小时后就赶到现场抢险。在村口,中队长张小军遇到惊魂未定的村民,听取简单介绍后,立即带队进入情况并不明了的现场。
首个救援地点是一幢已坍塌的两层土木房屋。勘查时,在倒塌的房屋下,突然传出一阵有节奏的微弱敲击声。张小军和战友循着声音,利用生命探测仪精确定位,在被困者上方挖出一条通道。
张小军第一个钻入,发现了夹在两根横梁中间的村民李尧兴。随即,他和战友合力将李尧兴救出,送上救护车,成为这次灾难中唯一的幸存者。
在此后的7天中,张小军一直参与救援行动,亲手搜救出9名被埋群众。每天因徒手挖掘,他要报废两三副手套。
救人民于危难,这是人民子弟兵的心声。
第一集团军工化科参谋吴越连夜奋战,两眼布满血丝,声音嘶哑,嘴唇起皮开裂,一次清晨作业中发现一处塌方中被埋村民,冲上前用双手开始扒瓦片碎屑,被划出几个口子却浑然不觉;省消防总队指挥中心3名官兵,自14日凌晨4时许从杭州赶到救援现场后,始终吃住在指挥车上,不停地切换各路信号,确保对现场的不间断指挥;丽水市消防支队战士郭子宿,因颈椎病入院治疗,听说里东村需要救援,提前出院申请参战;武警交通部队的战士田宇,告别前来探亲的妻儿,与部队一起赶赴里东……
里东抢险救援期间,一张由浙江新闻APP发布的搜救犬累趴下的照片,立即在网上引发人们的极大关注。不少网友心疼地说:“狗都累趴下了,更别说人了!”
人民军队好。
1500余名部队官兵冲在一线、连续作战,“人员轮流上,机械不停歇”,轮番上阵,超负荷搜救。得到休整的战士们,在现场边上湿冷的高速公路隧道里席地而睡,就着矿泉水啃几口面包就是一顿饭,一身身军装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在灾区群众眼里,橄榄绿是希望、是生机,在险情出现的时刻,他们顶天立地,为百姓撑起一方平安。
一曲快板在救援现场传唱:“交通部队黄勇刚,困难面前敢担当,长臂挖机技术精,闪转腾挪克险情……”创作者是一名丽水个体户,他的母亲是第一批被安全转移的村民。为感谢子弟兵,他多次来到交通部队的营区送粥,却总被婉拒。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人民军队好!地方有难时,部队永远是靠山!”里东村干部群众由衷感叹。
当武警交通部队准备撤离时,坚持要把伙食费交给当地政府,被再三谢绝后,将两万多元餐费捐赠给莲都区红十字会;二炮某部离开时,不仅细心地填好被重型装备压坏的道路,还主动帮村里打扫卫生;省武警总队后勤部部长毛明横,不仅在现场全程参与了38名遇难者的搜救,在灾后重建时听说村里一名高三女孩在灾难中不幸成为孤儿,又主动与她结对助学。
心与心相连,手与手相牵。救援部队,浙江人民牢记你们!
“义乌勇士”连续抢险、“豪斯先生”千里送餐、受灾村民生死相助——
浙江大家庭
白墙黛瓦的李氏宗祠,坐落在里东村口的廊桥边。这里,如今已成为村民安置点,多了几分柴米油盐的生活气息。
走进祠堂,只见一摞摞柴火堆放在祠堂入口,两侧分别有一个土灶台,村民陈仁良等人开始为晚餐忙碌,几个中年男子正奋力劈柴。祠堂中,近百张行军床排列整齐,被褥铺盖一应俱全。墙边,心理咨询点、医疗救助站、应急电话服务点依次排开,工作人员在一旁守候。
下午三四时,村民们或三五闲谈,或围坐打牌,孩子们聚在一起玩着手机游戏。古戏台上摆着一台电视机,正播放着连续剧《西游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在分发丽水紫金老年公寓送来的豆浆。
“有被有床,每餐有热饭吃,还有水果、食品。”村民陈少琴说,邻居王珠翠就住对床,这两个在灾难中失去家园的小姐妹,互相陪伴、宽慰,心情好了不少。
人们聚居在同一屋檐下,这里宛如一个热闹的大家庭。
越是灾难来临,越能检验人性之美。善良、真诚、道义、勇毅……屡屡成为救援现场最瞩目的焦点。
13日深夜,熟睡中的李宣泽夫妇,被一阵由远及近的巨响惊醒。雨夜中,李宣泽带着一家及时撞门而出。“老头子,赶紧去隔壁家看看!”老伴钟爱桂的一声惊呼提醒了他。此时,邻居李金南的家门已被黄泥堵住,木门无法拉开,屋内传出阵阵呼救声。
李宣泽就近找到一把铁锤,在木门上砸出可供通行的“逃生洞”,拽出了李金南年逾八旬的老母。“金南还在屋里!”在老人的哭喊声中,李宣泽不顾房屋随时倒塌的危险,从洞中跳入屋内,在齐腰的积水中四处寻找,终于拉出了腿脚不便的李金南。
事发当晚,村民淳朴良善的品性,得到最好的展示:岳母与15岁的儿子失联,满心焦虑的邱旭沈却加入到铺路队伍中,以便搜救人员通行;发现灾情后,村民李永有并未立刻撤离,反复敲打四邻的房门并高喊示警,帮助两名村民在房屋被埋前逃生……
在里东,村民们向我们平静地诉说这些曾经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当他们说起数千名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救援者时,不少人眼角却闪起了泪花。
这是一份感恩之情——也许在他们看来,这些来自全省各地的陌生救援者,与他们共同分担灾难带来的阵痛,用夜以继日的救援行动,诠释了浙江人的大爱情怀。这份来自异乡的关爱,足以驱散冬日的寒冷。
11月19日17时40分许,在成功搜救出最后一名失联人员后,义乌民间救援队用拖车载着两台挖掘机,悄悄告别救援现场。
他们,是最后一支撤离的民间救援队。14日上午获悉灾情,义乌市民间紧急救援协会立即组织队员增援。当天下午2时许,副会长吴志坚带领11名专业队员、4名挖掘机司机,组成第一梯队,抵达里东村。没有片刻休整,为尽快打通生命通道,分秒必争地抢救生命,吴志坚与队员们即刻投入救援,在15日凌晨2时打通一条道路,并挖出3具遗体。
抱着尊重生命的理念,为避免对被困者造成二次伤害或破坏遇难者遗体,一确定大概位置,队员们就纷纷徒手扒开乱石、刨开泥土进行搜寻。双臂渗血的伤口,仿佛成为他们的队标。
自14日下午抵达,这支身着红衣的队伍,在“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支撑下,连续搜救122个小时。其间,挖掘机的引擎一刻都不曾停止转动,队员们轮番作业,被省长李强称为“义乌勇士”。
在里东,他们带走的是被乱石划开的伤疤,和村民的由衷感激。
如果说“义乌红”意味着对生命的热爱,那么“中国蓝”体现的是灵魂的高洁。
在救援现场,身着统一蓝色队服的中国蓝天救援队,同样令人瞩目。这支专业的草根救援队,在滑坡发生的当夜,丽水分队的19名队员就不约而同地赶到现场。
没有道路通往灾区腹地,他们顾不得身处险境,在高速公路大桥上进行“绳降”。在徒手挖掘时,队长蓝波不慎左手小指骨折,却始终不肯休息,打着绷带继续投入抢险。
随后几天,来自宁波、温州、台州等地的9支蓝天救援队,共有100多名队员赶来增援。
爱心,驰援在路上。里东,是它们的共同方向。
15日清晨5时,天还未放亮,来自杭州的豪斯先生移动餐车已驶抵里东。热气腾腾的包子、馒头、拌面等品种丰富的早点,已摆在人们眼前,为救援人员和村民注入源源不绝的能量。
“救援人员昼夜不停地工作,他们吃得好不好?”出于这份担忧,杭州魂之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蒋玮霖,通过公司QQ群创建志愿团队,紧急组织豪斯先生移动餐车队。
快点,再快点!后勤保障与救援行动一样分秒必争。15日凌晨,公司副董事长张琳带着15名员工和可供1000余人食用的原材料,星夜赶赴丽水。“我们就想让他们吃上一口热的。”张琳说。
朴素的心愿背后,是守望相助的深情厚谊。
无论是在救援现场,还是在急救帐篷,无论是在安置点,还是在灾区孩子寄读的异地他乡,都有来自陌生人的关怀和帮助。这些天,在抢险救援现场内外,四面八方的浙江儿女,用同舟共济的爱心与行动,绘就了一幅“最美”风景图。
丽水好人、莲都区道德模范黄乔军,在1小时内联系到一台60型号挖掘机,并运到里东村滑坡现场,为后续大型机械进场打开救援的“生命之路”;莲都区电力抢修队队员为拉一个临时供电源,摸黑行进在布满荆棘的山路上,双腿被荆棘划伤,血渍斑斑;彪将军餐饮连锁企业的物资捐赠车,为村民送来6000斤专用大米;“占鳌同城配送”又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送上安置点餐桌……
据统计,截至22日16时,丽水市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近1460万元。捐物数量更是数不胜数。
浙江就是一个大家庭。
里东,这个遭受不幸的山村,因为各方爱心的汇聚,蕴藉向死而生的期待,孕育浴火重生的希望。
大难兴邦。浙江这片饱含生机的土地,因为这场灾难的考验,在改革开放事业中凝聚强大的力量。
谁能不说,浙江的明天会更美好?
谨以一首由丽水网友创作并在当地传唱的《最美的手》,献给曾经奋战在抢险救援一线的人们——
你这双手挖过地
你这双手握过笔
你这双手扛过枪
你这双手举过旗
你这双手最美丽
总把正能量传递
当险情出现的时候
这双手能顶天立地
你伸出这双手
生命有了希冀
你伸出这双手
世界坚强无比
你这双手擦过汗
你这双手抹过泪
你这双手行过礼
你这双手宣过誓
你这双手最美丽
总把正能量传递
当困难出现的时候
这双手温暖了天地
你伸出这双手
寒冬就被驱离
你伸出这双手
前行更有动力
(本报丽水11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