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杨继洲针灸”传承人拜院士为师
小银针续写国医神奇
本报衢州11月22日电 (记者 赵峥琳 通讯员 郑星星 陈海林) 22日,世界针灸周最后一天,衢江区中医院举行了一场传统的中医拜师仪式:“杨继洲针灸”传承人金瑛虔诚三拜,师承中医针灸学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这是传承,更是针灸文化的踵事增华,衢州中医与国医大师的渊源正是明代针灸名师杨继洲——“针灸三圣”之一,著《针灸大成》,传世400余年。
杨继洲故里在廿里镇六一村,当天衢江区多地举行了纪念活动。石学敏院士向来推崇杨继洲,认为他是把针灸理论与针灸实践完美结合的第一人,称其为“中华第一神针”。为瞻仰心中的针灸先贤,他曾两次到衢江寻访,与“杨继洲针灸”传承人金瑛一见如故,并于2013年在衢江区中医院成立全省第一个中医针灸院士工作站——石学敏院士专家工作站。
46岁的龙游人金瑛,1989年师从同乡王樟连教授后,成为“杨继洲针灸”第五代传人。对于医者尤其是针灸中医,杨继洲、《针灸大成》都是无法绕开的名字。在衢州这座古城里,处处都有杨继洲留下的痕迹。市区杨家巷,传说因杨氏后裔居住而得名;市区宁绍巷的清代建筑神农殿里,有杨继洲像。但是,提起杨继洲的名字,大部分衢州人不知晓。金瑛有深深的责任感:杨继洲针灸文化亟须整理发掘。
六一村居住着杨氏后人,如今无人能施银针。84岁的杨大爿知道先祖杨继洲是名医,可从他记事起,村里已无医者。从祖父任太医院御医起,杨氏三代行医,为何在杨继洲这一代集大成后后继无人?原因已不可考。万幸的是,杨继洲留下针灸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巨著,《针灸大成》不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有珍贵的针灸处方,更蕴含着他的学术思想。几百年后清光绪年间,人称“白马先生”的龙游名医雷鹤明“私淑”杨继洲。“私淑”是中医的一种传承形式,虽未能得老师亲自授业,但是雷鹤明通过《针灸大成》承传杨继洲医术并尊之为师,成为第一代衢州“杨继洲针灸”传承人。
此后的100多年,以《针灸大成》为基,在衢州地区,杨继洲针灸以同乡里籍为纽带薪火相传,历经六代。金瑛作为第五代传人,悬壶济世以外,他收集整理了大量杨继洲针灸资料,推行杨继洲针灸教学与展示,使逐渐为人遗忘的名师回归于家乡人的视野。2013年,“杨继洲针灸文化馆”建成,展出杨继洲的生平简介、著作、医案等,平时展馆中还安排中医师、针灸师坐诊。去年,衢江区以杨继洲和针灸为题材,拍摄了《神针》微电影。
杨继洲针灸先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金瑛也成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去年,“杨继洲针灸”更是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离不开这位传承人20多年的努力。“这几年走得不容易,传承是一场苦旅。源于衢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并发扬光大。”这一次拜师石学敏院士,金瑛表示,弘扬杨继洲针灸文化,又迈出了一大步。
石学敏院士的义诊现场可以窥得一二。拜师仪式后,石院士为3名病患施针,他和患者很快被团团包围。衢江区中医院成立时间不长,年轻医生居多,他们如饥似渴地观摩,眼神里充满热切的期盼。在衢江区中医院院长毛剑霞看来,这释放了积极信号:“以前很难想象年轻人对中医充满学习热情,中医成长的路很苦。现在杨继洲是他们的梦想,所以他们抓住每个难得的机会,用心倾听学习。”
作为一家基层医院,毛剑霞坦言,区级中医院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中医名医专家匮乏。对于这一点,金瑛说:“弘扬杨继洲针灸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更多的针灸人才,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作为衢州市中医院副院长,他又兼任衢江区中医院名誉院长,在该院成立专家工作站,并派驻医疗专家团队,定期开展专家门诊。“除了我们直接服务基层百姓,也要加强对区中医院年轻医生的培养。”
医者仁心。400多年前,杨继洲潜心于医,完成医学巨著《针灸大成》。如今,巨著仍是医者世人的宝贵财富,而杨继洲针灸的精髓与文化,在金瑛等传承人的发掘下,相信将一代代传承下去,发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