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文化

浙江外国语学院面向社会育人结硕果

新书《探美浙江》浓缩实践智慧

  本报讯 (记者 马悦 通讯员 毕莹) 从容地走上讲台,打开准备好的课件,大二学生高希和组员开始了思政课的本周热点评述——“雾霾包围东北三省”。在播放完新闻视频后,她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吸点霾和挣点钱之间要怎么权衡?”一时间台下学生议论纷纷,观点碰撞随即展开……这场景就出现在11月19日浙江外国语学院陈锋老师的思政课上,也是浙江外国语学院实践育人的一种方式。

  眼下,在浙江外国语学院,润物无声的育人实践课已果实累累——不久前,一本集结了28组实践调查报告的《探美浙江》正式出版, 全书25万字,浓缩了浙江外国语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果。这本书凝结了全校师生之力,共同为校庆60周年献上厚礼。

  从在校园里放眼全球,到走出去了解社会,浙江外国语学院一直把“认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为大学生们的必修课。学校主要领导说,“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浙外人是学校立德树人的落脚点。省情、国情、国际形势教育为的是让学生们能多角度地思考、分析社会问题,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有思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思政课

  到实践中亲身探究

  怎么改变学生们对思政课“僵硬”、“脱离实际生活”的印象?如何把思政课上得有趣、实用又贴近生活?

  陈锋的选择是减少课堂说教时间,引导学生到课外去找感兴趣的热点,鼓励学生多想一点,“纯粹的理论说教已经不符合当下的现状了,脱离了社会生活,‘从理论到理论’的模式得不到正确的传播。”

  课堂上引入社会热点,让学生在课外学习、吸收知识,更多地参与到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中,这便是浙江外国语学院思政课的新模式。

  19日课堂上的另一组学生的评述话题,是关于新版人民币的发行。学生孔梦从新旧版对比、方位技术的角度出发,为师生们来了一场全面的知识普及。“如果你认为新版人民币只是增加了‘颜值’、增强了防伪科技,那你就错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正在走向国际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高……”

  通过前期的学习准备、理解,加上内容丰富的课件,孔梦轻松的词汇搭配上客观的分析,使得台下的百余位同学倍感振奋。此刻,一旁细细聆听的陈锋,满脸欣慰。在陈锋看来,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今天,不能只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案例,也不能只在网络上看别人的观点不结合现实,“学生们必须亲身去探究、实践,确定自己的想法和立场。”

  “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不少有益经验,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矛盾,很多是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反映问题,确立观察社会的思辨视角。”学生们说。

  大学生有责任

  创造社会的“最美”

  不久前, 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公布的2015年暑期“春泥计划”志愿服务最美春泥团队名单中,赴龙泉市小梅镇实践的“浙江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名列其中。

  今年暑假,学校30名学生分为6组,对小梅镇“五水共治”、特色农业、支教与素质教育、青瓷产业、乡村文化建设、农村养老等专题展开调研,收集了大量资料,撰写了多篇调研论文,以年轻、锐利的目光,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走出校园才能真正发现身边的美。2014年以来,学校把“寻找最美现象,发现最美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课“两课”的实践主题。

  学生们不仅走进养老院、福利院,献爱心、找“最美”,还走街串巷,主动创造“最美”。有的团队选择下雨天给陌生人打伞,从陌生人的拒绝到打伞成功,他们用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力量温暖社会,尽力消除社会隔阂,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实践活动的价值在于让学生走进社会,改变被动教学状态,享受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学校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教研室主任兰小平骄傲地说,“大学生有责任去创造社会中的‘最美’,不仅要做好自己,更要像灯塔一样照亮和感染更多的人。”

  除了到校园外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外,以“走进法院”为主题的法律实践活动也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团队自主联系法院,走进法院,用法庭旁听的形式感受审判活动,体验司法环境,了解法院审判的流程。14级小教2班学生蒋美茹同学说:“通过旁听,让我的法律观念大大增强,知道要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调研报告

  感受城乡跳动脉搏

  翻看收录在《探美浙江》中自己的调研报告,教育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冯舒莹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上个学期,她和小组成员一起,以杭州西湖区文教学区房为研究对象,就文教学区房的供需状况和放假情况进行了调查。他们利用节假日开展实地调研,写调查报告,详细记录每次实践活动的过程。

  “在做这次实践调研前,我们只知道‘学区房热’,并不了解其中的具体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冯舒莹说。通过走入中介市场,查阅文献资料,学生们细致了解发展过程。同时还对文三街小学、学军小学等4所小学的240位家长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摸清学区房现状。在走访专家、解读相关政策后,更是对文教学区房的未来房价走势作出分析。

  作为将来的教育工作者,学生们把这次实践调研,作为认识教育公平的实践课。学生们在感悟中写道:“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学区房房价居高不下折射出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包括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等问题,都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调研、写报告中间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有些家长不愿配合我们的调查,更痛苦的是,我们没有相关经验,一切都是在摸索中完成的。”在学生们看来,这次调研的报告虽略显稚嫩,但其中磕磕绊绊的过程都将成为今后学习和工作之路上的财富。

  细细翻看《探美浙江》,字里行间流露着年轻学子的真实感悟,让人眼睛一亮——感受着城乡发展的跳动脉搏,大学生们分组调研,在全方面了解社会发展脉络的同时,也从中寻找到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学校跨文化教研室主任毛巍蓉说,“学生们都下了苦功,这不仅仅是一篇篇学术文章,更是当代年轻人文化底蕴、人文内涵的浓缩。”


浙江日报 文化 00007 新书《探美浙江》浓缩实践智慧 2015-11-21 4078136 2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