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专版

树水之屏障,“小农水”惠泽一方

——衢江区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走笔

  树水之屏障,“小农水”惠泽一方

  ——衢江区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走笔

  文/陈潇奕

  衢江区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属于丘陵山区,是农业大县。2014年是衢江区实施新一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开山之年,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与实践,衢江以水开路,润泽一方,惠及千家千户。小水利,大民生,衢江通过建立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创新管护机制,切实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为农民增收增产作出了贡献。

夯基础:源头活水保安康

  衢江区人多地少,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天公不作美,这里台风、旱涝等自然灾害很常见,对当地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但自从2014年开展第六批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以来,一个个小型水库、山塘、渠道、引水、提水泵站、打井等工程设施落地展开,衢江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农业抗灾能力也进一步提高,更好地践行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精彩论断。

  坑头畈大塘山塘位于衢江区大洲镇坑头畈村,建成于1958年,灌溉面积160多亩,下游人口105人。年代久远,导致该山塘问题重重,主要存在防洪能力不足、大坝坝坡不规则、杂草灌木丛生、背水坡坝脚渗漏、无溢洪道、原分级卧管堵塞、老化严重等安全问题。经过一番整治,现在的坑头畈大塘山塘华丽变身,山塘三面均由碎石铺就而成,掩映在层层的树林灌木之中,四周鸟鸣不绝,偶有几只野鸭从水面拂过。在其左岸,还新建起了一个溢流堰宽2米的溢洪道。如今,该山塘改善灌溉面积125亩;新增蓄水能力0.7万立方米,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万公斤,受益人口105人,年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595元。

  通过山塘整治,不仅消除了旧山塘的安全隐患,还充分发挥了山塘应有的效益,提高了农田排涝能力和农田灌溉供水,为山塘下游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保证山塘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据当地村民介绍,因为周围风景秀丽,这里还常常会吸引来外地的摄影爱好者。“小农水”建设俨然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改善了农村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

  “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下的衢江正在加紧全面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消除病险山塘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通过除险加固措施,提高运行可靠性与工程效益,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农业大县的衢江正遵循民生水利的宗旨,以安全生产为出发点,积极响应“小农水”建设,干劲十足。

解民忧:灌排皆宜促丰收

  在衢江区杜泽镇杜三村,这里灌区内土壤土质以砂壤土为主,颗粒细、粒间孔隙小。而在其区域内绵延着一大片山坡,建有一个林业特色产业基地香榧示范区,种植着1500亩左右的香榧。烈日下,坡上显得很是干热,然而那一株株“娇贵”的香榧树却挺拔青翠。定睛一看,原是一条条深灰色的水管在地面上蔓延开来,将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每一株香榧的根部,确保灌溉及时、均匀。

  据管理员介绍,之前都是依靠人工浇灌,费工费时。自从安装了滴灌设备以后,整片香榧林只需要5个员工负责灌溉,大大节约了劳动力,省时又省力。

  无独有偶,位于衢江区莲花镇的九九红玫瑰园也是节水灌溉的受惠主之一。在衢州区水利局配套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玫瑰园安装了价值16万元以上的干管管网、支管、毛管、田间管网及阀门井等设备,基地旁还建了一间内设变压器、水泵、过滤器、施肥罐及连接设备的房间。

  玫瑰园园主表示:“现在一个人在机房就可以进行全自动化操作,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人工施肥,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通过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衢江区进一步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大力增加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从现代农业生产的现实需要出发,以水利措施的完善与配套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效农业发展。

  在新一轮“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中,衢江区还将继续在莲花镇、全旺镇、云溪乡等地发展柑橘、蔬菜、西瓜等经济作物喷微灌工程。2010至2020年,衢江区规划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将达6.91万亩。通过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充分整合资源,发挥综合效能,做到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大大改善全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为当地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求实效:工程管护长效化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小农水”改革却停滞不前,责任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滞后,相关的管理已越来越不适应现实生产关系的需要,直接影响和制约了衢江区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

  于是衢江区根据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指导思想,立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状况,对全区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和运行管护机制创新进行统一规划、科学论证,力图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统一,以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完善建设管理一体化。创建新型建管主体模式,即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用水户合作组织等新型主体参与项目建设的体制机制,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水利建设,采用“项目申报制”,形成竞争立项、以奖代补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模式。加强项目前期审查,完善项目补助方式,推广“谁建设、谁受益、谁使用、谁管理”的模式,鼓励新型主体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同时建立自建自管项目公开公示制度,提升项目透明度。

  完善权属确定及移交。一是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健全区、乡两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机构,增设区农村水利管理站,制定文件,明确区、乡、村管理的范围、内容、权属、责任。对乡、村级水利设施产权移交,实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管理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管理权,建立一套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机制,解决“无人管”的问题。

  创新运行管护模式。“小农水”建设是一项“阳光普照”的惠民工程,因此除了按照“谁拥有、谁使用、谁维护”的原则,落实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维修养护主体责任,衢江区也发动多方的力量,开展“互学互看”等形式的活动,并出台政策扶持和鼓励农民用水户组织对管理范围内工程进行维修养护,建立涉水事务自主管理模式,激励各维修养护责任主体。

  正如衢江区水利局主要负责人所言:“不破不立,只有对全区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和运行管护机制进行重新审视,创新变革,统一规划,才能真正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在衢江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规划中,将于2014至2016年完成整治山塘84座、防渗衬砌灌溉渠道92千米、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09万亩、排涝沟道续建改造17.5千米。衢江区,妙“水”著文的新篇章正在不断书写。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4 树水之屏障,“小农水”惠泽一方 2015-11-20 浙江日报2015-11-2000007;浙江日报2015-11-2000014;浙江日报2015-11-2000013;浙江日报2015-11-2000011;浙江日报2015-11-2000015 2 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