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聚焦水利

文章导航

忙趁东风高悬帆

——我省农田水利回顾与展望

  忙趁东风高悬帆

  ——我省农田水利回顾与展望

  文/沧海

  率先开展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灌溉水利用系数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度在国家发改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稽查中,全国排名第一。

  2011至2014年,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绩效评价连年优秀,并率先制定出台小农水工程维修养护定额。

  率先启动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提前一年达成国家“十二五”规划内目标,并率先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率先制定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定额与经费编制细则。

  承担“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两项全国改革试点,创造的“以大带小、小小联合”模式为全国借鉴。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国家验收优秀,首创“首席水利员”评选并送往台湾培训交流。

  “十二五”以来,趁着中央连年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的大好时机,我省农田水利紧紧把握“改革、创新、发展”的主线,建管并重,工作力度、投入强度持续加大,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绩效,成为我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一大缩影,农田水利保障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助推“两美”浙江的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站在“十二五”规划即将结束、“十三五”规划即将开启的重要节点,我省农田水利正以高起点、高标准的姿态,向着新的征程扬帆起航。

回顾篇——

以改革赢发展 建管并重走过非凡“十二五”

  回顾“十二五”,我省农田水利的显著特点之一便是改革。

  2012年,水利部确定我省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试点,我省随后开展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大中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改革、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改革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的探索;启动了小型水利工程区域化集中管理试点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试点;开创了“以大带小、小小联合”区域化集中管理模式和农民建造员建设方式。2014年,我省全面部署开展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其主要内容为项目实施方式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运行管护模式创新。

  项目实施方式改革。目的是解决政府包揽农民参与意识淡薄、前期程序繁杂增加成本、建设能力不足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探索建立相对集中和农民自治相结合的建设管理模式。目前,我省在总结10个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一事一议”“三议三公示”等项目实施方式,旨在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目的是理清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归属,明确建设和管护的权责。我省已遴选出德清、开化、云和、遂昌等四个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国家试点县。丽水市则在产权确权、抵押贷款方面走在全省前列,该市2014年已完成77座小型水库和300座山塘的确权发证工作。景宁县成为全省首个利用水利工程产权抵押贷款的县,发放贷款两笔110万元。

  运行管护模式创新。目的是解决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和管护机制,改变目前部分小型水利设施“有人用、无人管”的现状。目前,温州、台州、海宁等地对开展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进行了探索,平湖市以用水户协会的模式进行区域化集中管理,成效较好。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旨在探索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立村级水务员队伍、推广农民水利合作组织、发展水利工程物业管理市场、完善基层防汛防台体系”的基本框架,亦取得明显成效。

  完善组织架构。我省倡导 “1+1”模式和“A+B”模式,即流域(区域)水利站与乡镇农业综合服务机构相衔接的“1+1”;乡镇政府分管领导兼任水利站领导岗位的“A+B”。在平原、丘陵、海岛地区因地制宜设立水利区域站或农业综合服务机构内设水利站,山区以流域站为主。

  整合优化资源。将基层水利机构改革与水利局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水管体制改革、水利站职能强化等通盘考虑,整体推进。一是争取“增量”,对基层水利员队伍进行定编定岗;原则上按平原和海岛每10至20平方公里配1人,丘陵和山区每30至50平方公里配1人。二是盘活“存量”,在局属工程管理单位挂牌流域站,拓展其职能,将管理单个水利工程向管理所在流域转变;或者将工程管理单位编制部分调剂充实到流域站(区域站),实现“按需配置、人尽其用”。

  提升自身能力。启动基层水利站标准化建设,并鼓励基层水利机构利用专业优势,拓展服务领域,建立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推行水利技术和管理工作专业化市场服务,扶持水利市场发展。要求新进水利员在具有水利专业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中公开招考,水利员队伍中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达到80%以上。推出首席水利员制度,并采取多种形式将首席水利员培养成行业公认、技术领先、热心服务、业绩突出的基层水利机构领军人才,带动水利员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改革释放红利,改革带来活力,有力促进了我省农田水利快速发展。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省对6处大型灌区(不含宁波市)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预计总投资达5.42亿元;对13处5至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项目进行节水配套改造,批复总投资为3.39亿元;综合整治杭嘉湖圩区,共建设项目136个,完成投资30亿元,综合整治总面积达215万亩,新建加固圩堤1320公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共投入79.17亿元,其中专项资金51.67亿元,整合水利投资27.50亿元,仅专项资金部分累计改造灌渠8191公里,改造泵站1789座,改造堰坝120座、山塘3036座,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58.75万亩。

展望篇——

以统筹求精进 立足民生再谱新篇“十三五”

  经由“十二五”期间的大投入,我省农田水利的保障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我省农田水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尚未得到彻底化解,农田水利工程防御水旱灾害能力依然不足,高效节水灌溉推广力度不够,农田水利管理粗放,建后管护不力,一些地方政府对农田水利重视不够,农民群众兴修水利积极性衰退。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新的历史时期,保障我省粮食安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破解水资源硬约束、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稳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均迫切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我省农田水利建设远没到可以松口气歇下脚的时候,新的形势迫切期待农田水利继续做出大作为。

  时势不待人,唯有勤精进。“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以更好地服务农业“两区”为宗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农田水利,实施“一高二区五小”农田水利提升工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建设节水灌区、平安圩区,抓好面上小山塘、小堰坝、小泵站、小沟渠、小河道工程);新增高效节水200万亩、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00万亩、改善排涝面积200万亩;至2020年,全省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提高到20%,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0.6以上,全省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全面达到旱涝保收标准。初步规划要在“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342亿元。

  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四个百万”工程建设。2015年,省政府决定全面实施高效节水“四个百万”工程建设,到2020年,争取完成4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任务;“十三五”期间,全省按照每年80万亩速度推进,规划出了我省高效节水灌溉发展蓝图。其中,百万亩坡耕地雨水集蓄早粮喷灌工程和百万亩水稻区管道灌溉工程,总投资41.55亿元。

  实施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我省现有大型灌区12个、中型灌区194个,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961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45%。大中型灌区多为自流灌溉,渠首及骨干渠系等骨干工程在整个灌区输配水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十三五”期间,实施乌引等5个大型灌区项目和75个中型灌区项目,创建节水、高效的现代化灌区,总投资28.7亿元。

  实施杭嘉湖圩区综合整治。为解决杭嘉湖平原,防洪除涝瓶颈制约,在“十二五”圩区整治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按照“总体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要求,结合环太湖治理工程再综合整治148万亩,构筑平安、和谐的现代化圩区,总投资51.3亿元。

  实施面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以小山塘、小堰坝、小泵站、小沟渠、小河道为主要内容的“五小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历来是农田水利建设关键点、重头戏。“十三五”期间,按照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成片推进原则深入推进,更加注重生态化、景观化建设;综合整治山塘7300余座,新建、改建堰坝6000余处;新建、改建小泵站5000座;新建、改建小沟渠26000公里,农村河沟清淤7800公里;构建生态、美观的小型水利工程体系;总投资184.94亿元,其中河沟池塘整治84亿元。

  为保障“十三五”农田水利规划落实到位,我省将在“十二五”取得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继续打好改革创新组合拳。围绕“建设高效、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投入保障、管护规范”的目标,继续深化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地方政府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地位,明晰省与地方农田水利事权划分,强化和落实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农田水利规划的权威性。同时,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补助标准;优化建设程序,加快建设进度;开展确权登记,实行标准化管理;开展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切实提升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

  正是东风浩荡时,船帆高悬向远方。“十三五”,又一个大有作为的五年,我们期待浙江农田水利精彩开启。


浙江日报 聚焦水利 00007 忙趁东风高悬帆 2015-11-19 浙江日报2015-11-1900006;浙江日报2015-11-1900007;浙江日报2015-11-1900010;浙江日报2015-11-1900008 2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