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聚焦水利

文章导航

剑瓷如梦,引水笑傲

——龙泉市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精彩纷呈

  剑瓷如梦,引水笑傲

  ——龙泉市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精彩纷呈

  文/陈潇奕 叶玲莉

  龙泉自古人文昌盛,不仅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而且还是世界香菇栽培发源地、中华灵芝第一乡。“九山半水半农田”说的便是龙泉,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市。

  近年来龙泉市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以发展生态精品现代农业为重点,通过建管机制的创新与实践,拓展了“先建后补”的有利空间,形成了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全民参与的火热建设景象。龙泉市从水库除险、山塘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高效节水灌溉、粮食功能区建设等方面着手,深入助推农业“两区”、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主导产业培育等项目建设,以水兴民,以水致富,开辟出独具特色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道路。

清水惠泽四方,苍翠龙泉物更华

  “山不在高,有水则灵”,若是想一睹松树坝山塘,那可得费一番周折。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一路攀登,人烟稀少,偶见几座旧宅子,炊烟渺渺。从山脚差不多驱车30分钟,方能抵达山顶,松树坝山塘这才显露出庐山真面目:其三面环山,树木葱茏,如凝滞在山崖上的一块碧玉,流转着山水色,煞是美丽。

  松树坝山塘位于龙泉市岩樟乡岱岭村,距龙泉市20公里,坝址以上集水面积0.046平方公里,山塘总库容1.3万立方米,正常库容0.95万立方米。原建设功能主要为农田灌溉和村民饮用水,灌溉总面积200亩。该山塘属于屋顶山塘,也是村民饮用水水源山塘,因此直接影响着下游村庄830余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相应的农田水利灌溉。在被列入龙泉市2012年度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山塘整治项目之后,该山塘改头换貌,焕发出新的活力,滋养着一方水土。

  “山里的人越来越少,但不意味着山里需要的水越来越少”,据从事农家乐的岱岭村村民表示:“我在这儿呆了大半辈子了,也看到了很多,从最初挑担在山地里灌溉,到现在山塘沟渠供水,也许渠系改造、山塘整治只是一个小工程,但对于山里的老百姓而言,这就是生活生计的大事情。”

  小农水,大民生。龙泉市科远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位于龙泉市西街街道周村,建立于2010年11月,专业从事铁皮石斛的研发、种植、销售,现有注册商标“唯珍堂”、“冶盛”。

  合作社负责人吴纪贤,耗时五年在浙江乃至全国各地考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最终选择了龙泉西街周村,主要是因为龙泉物华天宝,这里的山谷、空气、水源、生态气候环境条件是极适合铁皮石斛生长的原始生态环境,并且周村还是龙泉市饮用水源保护区,不受任何工业污染。合作社现有铁皮石斛种植面积100余亩,全面采用高效节水工程(喷微灌工程),建设有不锈钢水池、沉井、引水泵、增压泵、微喷头,集喷水、施肥于一体,极大减轻了人工操作的工作量,解决了铁皮石斛用水水量及水质问题。

  “水分管理是铁皮石斛栽培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自从采用喷灌技术以后,只要一打开闸口,整个园子就可以同步浇灌,雾状水保障了浇灌的均匀、细密,也增加了大棚的空气湿度,可谓一举多得。现在,政府已经帮忙做好了全套设备,后面我只要做好日常维护整修就可以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 吴纪贤如是说。

  再有位于兰巨乡大巨村的龙泉市大巨悦园花卉苗木基地,滴灌系统实行肥水同灌,彻底改变了原来大棚漫灌的用水方式,做到节水60%,节肥40%,大大减轻花卉的病虫害,降低人工费用,改善工作环境;龙泉市大巨灵芝种植基地,棚顶降温喷头56套,大棚内微喷头260套,解决大棚快速降温和棚内用水,减少人工费用,提高产量。通过引进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龙泉市大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村民增产增收。

守得满山绿色,生产生态比翼飞

  高效节水是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一直以来,龙泉市把节水灌溉作为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抓手,大力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全方位提升水利服务山区转型发展的能力,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推广“猪-沼-竹”生态循环喷滴灌系统,采用全自动喷灌控制系统与不锈钢水池,实现全园喷灌系统自动化,实现了环境保护和产业增收双效益。

  龙泉市兰巨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化养猪场“猪-沼-竹”循环喷灌系统是龙泉市小农水重点县支持农业“两园区”建设的配套工程。为了合理利用养猪产生的污水,依托小农水项目县项目建成沼液沉淀池200立方米,储液及稀释池150立方米,在猪场周边300亩竹林中铺设管网6000米,安装喷头350个,将竹林分成三个区块轮流喷施沼液,使猪场产生的沼液得到资源化利用,建成了“猪-沼-竹”生态循环生产模式。

  此举不仅消除了沼液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施喷沼液的竹林每亩产冬笋220公斤,比没有施用沼液的竹林单产提高120%以上,而且作物施肥、除虫次数工作量减少80%,每亩除虫费减少300元、人工费减少200元。每亩促进增收1200多元。

  “如果不是采用这套生态循环喷滴灌系统,我们这家肖庄食品厂也不得不关门大吉了。”肖庄竹笋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道:“这一切,多亏了小农水建设啊。”

  如今走到龙泉市肖庄竹笋专业合作社,厂前荷叶田田,芳草萋萋,溪水潺潺,池子里锦鲤一尾尾自在地游来游去,俨然成了一个水上花园。食品厂背靠一片竹林,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竹笋处理后的水通过沉淀、过滤,就直接喷洒到后山的竹林,富余的水再经过管道,排至荷花池。而经过灌溉后的竹林,产量直接增加了40%。

  虽然竹笋加工后的工业用水没有污染成分,但因为地处水源地保护区,根据相关政策要求,也必须实行“零排放”,否则限期停产。在龙泉市水利局的帮助下,通过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肖庄竹笋专业合作社及时改进,采取零排污工程技术,将加工后的水进行二次利用,浇灌竹林,成功化解了危机。

  近年来,更多高效节水项目在龙泉市“遍地开花”。“金观音”等生态茶基地实施喷、滴灌后,干茶产量每亩可增加25千克,亩增产值2500元,产品品位得到了质的提高,年增产值1250万元;建成高山蔬菜喷灌基地6000多亩,亩产从8000元提高到15000元,有力地推动着龙泉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创新建管模式,好钢用在刀刃上

  龙泉是一座山城,很多村落散落在边远地区,这为统一化建设、管理、监督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平添了几分难度。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单建材运输就极其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项目的财政支出又有限,因此外包给企业工程队往往导致水利工程实际质量大打折扣,村民们也意见颇多。

  通过一番调查和研究,龙泉市另辟蹊径,重新进行资源的整合和调配,以村干部带头领队,发挥村集体自治的功能,充分激发当地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将难度低的项目交由村集体认领实施,由其自主负责,自主监督,自主验收。通过农民自主建设,有效解决建设与管理主体缺失、进度和质量、助农与增收等问题。这不单单缓解了个别村落的建设矛盾,同时还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确保了工程的质量,为我省有效推进小农水项目建设提供了示范借鉴。

  随后,为从制度上加以规范推进,龙泉市出台了《龙泉市第五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通过探索实践,率先提出“先建后补”建设管理模式用于渠系改造工程,同时辅以“竞争立项、先建后补、定额补贴、上限封顶、下不保底、统一标准、注重形象、限时完成”等机制,共同助力农田水利建设。

  在建设模式方面,项目由市水利局统一规划,统一委托设计、监理和质量监督,项目业主为龙泉市水利总站。项目实施方根据要求与龙泉市水利总站签订工程实施合同,并提供相关质量、安全、进度保障承诺书和方案。项目实施村应通过村两委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工程实施方式,并组织村民代表质量监督小组(或村监会),负责做好水泥、砂石等材料采购工作,配合业主单位进行工程质量、进度控制和安全监督。

  为确保工程安全与质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监督、监理单位、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对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进行全过程监督及技术指导,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在工程完工验收环节,项目业主龙泉市水利总站与相关乡镇(街道)、项目实施村或施工单位签订工程质量与安全承诺书,工程完工后由项目业主组织相关单位根据《浙江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及《浙江省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验收实施细则》(试行)进行完工验收。质量未达标的工程,责令限期整改,如不能通过完工验收,则取消其“先建后补”项目村资格,不予以资金补助。

  先建后补,农民自主建设,种种创新措施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激发了主人翁的负责精神,使得龙泉市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成效颇丰、效果显著。八都灌区70公里灌区渠系改造工程,仅用时2个月便全面完工,大大缩短了建设工期,村民们一致叫好。

  小农水工程“三分建、七分管”,对于建后管护,龙泉市同样舍得投入,以确保工程发挥持久效益。自2014年起,根据维修养护项目计划、验收结果,龙泉市水利局会同财政局发文下达了项目补助资金,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并实行专项核算、专款专用,解决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不明、管理责任不实现状。

  建后管理,事先绸缪。为建立健全工程运行管护机制,确保工程建后管理、维护、运行无缝对接,龙泉市在项目立项之初便做到“管护主体不落实,不安排建设项目”。申报项目的行政村或农村专业合作社需同时具备成立村级用水协会合作组织或经村民(社民)代表表决形成的农田水利工程维护养护管理办法决议,村(合作社)必须组建维修养护队伍或落实维修养护人员两个条件,方可申报项目。

  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方面,龙泉市着重在队伍建设上发力。根据《龙泉市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试点方案》, 落实乡镇基层水利站全额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编制20人。按流域划分重组4个基层水利站,设立办公场所,配置专门人员。重点乡镇(街道)组建了村级水务员队伍,人员达200多人,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服务工作,形成一体化基层水利服务网络体系。

  锦溪镇党委委员彭兴龙说道:“小农水建设真正动员起了整个乡镇的人,办了实事、办了好事的村干部们一个个干劲十足,腰板更挺,威望更大,村民们也真正得到好处,纷纷积极响应,打报告申请项目建设的人越来越多了。”

【走访手记——】

  大地是人类的母亲,是城市的根基。每一次走访遍及乡野的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和管理现场,无疑是对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不同视角、不同维度的深切观察与了解,从中可充分体察出各地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生存状态和现行文化。

  小农水建设,点多面广,在龙泉市,从松树坝山塘、周村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肖庄竹笋专业合作社、“金观音”生态茶基地等一路走过,你能看到水利工程最为朴实但却与民生紧密相依的状态。那一个个山塘整治、灌区改造、渠系重建等项目散落在山顶崖边、乡间田野,静沐在风雨中,与自然融为一体,润物细无声,利民任劳怨。与当地人攀谈几句,那种“小农水,大民生”的实际内涵便会表露无遗,让你明白什么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小农水建设在龙泉是一项“全民运动”,龙泉通过“自主建设”这个利益联结点让权责得到统一,凝聚起众人的力量,调动起大家的参与积极性,让群众真正成为小农水工程的所有者、建设者、受益者、管理者,真正为群众送去了“致富水”。而其与当地产业广泛、密切的融合,以及对建成后管理维护的注重,则让这“致富水”绵延不绝、长流人间。


浙江日报 聚焦水利 00011 剑瓷如梦,引水笑傲 2015-11-17 浙江日报2015-11-1700007;浙江日报2015-11-1700011;浙江日报2015-11-1700013;浙江日报2015-11-1700014;浙江日报2015-11-1700012;浙江日报2015-11-1700019 2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