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新浙商

“国千”专家华绍炳——

创新,是创新者的通行证

  记者 陈佳莹

  少年大学生、公派留美博士、硅谷创业者、海归“国千”专家……一个身份背后是一个时代,这是杭州德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华绍炳身上的标签。一路与时代而行,华绍炳的“通行证”是知识与创新。

  知识改变人生

  眼前的华绍炳置身于杭州高新区,精神的格子衬衫,斯文的金丝眼镜,一派学者风范,每天接触最多的是一罐罐小小的诊断试剂;而在他原本的人生规划里,这个季节的他,大抵正手握金穗,在稻田里感受着秋收的质朴喜悦。

  “长大干什么?那肯定是农民,理所当然的嘛!”华绍炳回忆起年少时对未来的设想时毫不犹豫地说。对于1964年出生的慈溪人华绍炳而言,求学期间正值文革时期,5岁上小学,10岁上初中,12岁在县里的农业机械高中班学习使用柴油机、电动机、拖拉机和水泵,掌握了这“三机一泵”,接下去便该顺理成章地做一个有知识的农民。

  “77年传来消息说要恢复高考。”华绍炳口中的这个消息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而华绍炳之所以能抓住这个转折的机会,归功于两位授业者。“初中时候数学李老师进行的数学推导,太有味道了。”华绍炳站起身来,把双手背在身后,模仿起恩师走路的样子。有了数学的基础,在农机班时华绍炳又遇上了师范学院毕业的朱迎月老师,朱老师总会“开小灶”把物理和化学知识教给孩子们。就这样,授业者愿意多教一点,学生乐得多听一些,在知识还是稀有产品的年代,“小农民”华绍炳以笔为锄,一锄一锄把知识从地里撅了起来;1978年,14岁的他成为了学校里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小大学生”。

  彼时的大学生可谓凤毛麟角;而华绍炳则以优异的数理化成绩考上了中国唯一的重点海洋高等院校山东海洋学院(现名中国海洋大学),成为全校七八级新生中年龄最小的学生。随后,他在大学学习海洋生物专业,在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又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山东海洋学院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

  在华绍炳身上发生的变化,投射的是一个国家走向复兴的拐点,是向知识与文明的回归。

  大洋彼岸创业

  1978年,中国政府派出第一批52名留学生赴美学习,在改革中得以赴高等学府求学的华绍炳,又一次在开放的时代大潮中成为了幸运儿。

  1986年初,华绍炳受教育部的派遣,赴美国马里兰大学从事基因工程的研究工作,并开始攻读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国家的分子生物研究刚刚起步,亟需学习国外的技术。”四年攻读博士期间,华绍炳共在SCI期刊上发表了7篇论文。“一般发表两篇就可以通过了。”说起这段往事,华绍炳至今仍颇为得意。

  1991年,华绍炳进入位于硅谷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医学院从事医学生物学博士后研究,先后开展了寄生虫防治、人类基因组、癌症基因研究及产品开发,他与同事们一起研制出的抗前列腺癌基因疗法,为世界防癌治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如何完成从学者到企业家的过渡?”华绍炳想了想告诉记者,硅谷的空气里似乎天然就有一种创业的因子,在他从事博士后研究时,身边的许多教授都在教研的同时经营着公司,将研发的产品产业化。“在美国注册一个公司只需要到州务卿办公室登记就行,各类服务和资本一应俱全,并没有身份转换的难度。”

  在硅谷创业氛围的耳濡目染中,学者华绍炳第一次成为了企业家,于2000年与合作伙伴一起在硅谷创办了泰世基因有限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发明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快速研发全人源抗体新药技术平台,获得了一系列有潜力开发成抗癌症、自身免疫疾病及传染病的抗体药物先导物。2005年底,华绍炳又在硅谷创办了Avalon生物科技公司,研发出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开发了多系列分子临床诊断技术和产品等。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他还与志同道合的生物医药产业界的领军人物一起,在硅谷创立了旨在振兴中华医药的非营利性组织“百华协会”,积极开拓和创造商业机会,为行业输送和培养专业领导人才,同时针对中美两国医药行业的体系差异,构建起沟通协调渠道。

  回国再攀高峰

  2008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开始实施,中央提出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中国的蓬勃发展为优秀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舞台。

  迎着这股归国创业的时代浪潮,2009年,华绍炳受邀赴杭州高新区考察。杭州的风光秀美、创业政策稳定让华绍炳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最让他感动的是当地政府部门的务实和热情。“虽然美国科技发展积淀深厚,但中国的创业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好,目前政府对于留学人员创业提供很多的机会和便利,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才回来了。”2010年,杭州德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滨江高新区成立,左临伟业路,背靠永久河,华绍炳开始了回国创业的征途,成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大潮中的一员,并于第二年被评为第六批国家“千人计划”人选。

  回国创业之初,华绍炳也曾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在硅谷想招一个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博士后太容易了,可是在杭州就是件很困难的事。”招人难,这是华绍炳回国创业后遇到的第一件麻烦事。怎么办呢?2012年,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德同生物建立起了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自主招募和培养人才,到今年,站里的两位博士后都将先后完成培养,投入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创业大军。

  对于华绍炳而言,研发产品有着自己的执念。“中国人做事很多时候觉得差不多就行了,可是差不多是什么意思?差不多就是还差一点嘛!”精益求精之下,从2010年到2014年,华绍炳带领团队不骄不躁磨技术、磨品质,先后投入了几千万元研发经费,至今,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7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两项,更获得了两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德同生物目前获批的产品是为子宫颈癌进行早期筛查的HPV检测试剂,这个市场前景很大,然而一直以来国内这一领域的优良产品都是被美国的公司垄断的。”华绍炳告诉记者,去年产品开始销售后迅速得到认可,成功打破国外垄断,今年的销售收入便可达到千万元级规模。“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和他们竞争,把抗癌试剂的价格降下来,给更多的病人带去生存的希望。”

  随着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今的德同生物公司几乎天天都在招人。“新的办公场地已经装修完毕,面积将是目前的3倍。”回国后公司的迅速发展,让华绍炳对国内的生物医药前景充满了信心。“三百年前的工业革命我们没赶上,IT革命我们赶上了尾巴,现在生物医药革命已经来了,创业环境好,政府支持充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要做强、做大很有希望。”


浙江日报 经济·新浙商 00010 创新,是创新者的通行证 2015-11-17 浙江日报2015-11-1700007 2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