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4届的稻香节已成富阳渔山人的精神乐园——
欢天喜地,稻花香里说丰年
核心提示:渔山乡背倚林峰山,面朝富春江,系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卷首实景地。这个自古有着“渔浦江山天下稀”的乡镇,在经历了发展的数度浮沉以后,直到几年前才重新飘起稻米香。一年一度的稻香节,不仅是渔山乡人分享农事体验、重拾农耕情怀的一次盛会,更令他们由此重拾自信,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报记者 江帆 见习记者 刘健
11月14日,富阳渔山乡迎来了第4年的稻香节。
渔山景美,三面环山,一面正对富春江,多山地丘陵,过去靠山吃山的渔山乡村民们大多选择做木工谋生。在长年累月的木工劳作之中,一些人逐渐脱颖而出,以家庭为中心开设小作坊,制作售卖小家具,一度在国内远近闻名。
跨入新千年后,山坳里的家具厂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渔山乡和它的家具产业一样,逐渐沉默了下去。直到2011年,当地人为进一步打响渔山粮食品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决定在每年金秋时节举办一场集休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稻香节。
如今,随着4届稻香节的举办,这个几乎快要被时代所遗忘的山乡,正在以全新的姿态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
金色稻田,分享丰收喜悦
“这是我第二次来稻香节了。”第四届稻香节开幕当天,来自杭州西湖区的游客朱晓敏带着女儿,正在金黄色的稻田前驻足。今年,通过朱晓敏的推荐,她的几位朋友也带着孩子一起来到这里。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要让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们亲眼看一看丰收,体验一把农耕的智慧与乐趣。
第一次前来参加稻香节的陶华,原本也是渔山乡人,后来一直在舟山普陀区桃花中心卫生院工作,离开家乡已有40年时间。去年,陶华回渔山乡探亲,亲戚告诉他,渔山稻香节就在不久前刚举办完,还拿出一些照片给他看。他深受触动,回舟山后便写下了一篇万余字的文章,回忆与稻香节有关的各种童年往事与历史传说,今年又专程从舟山赶到富阳参加稻香节。
“我是农民的儿子,故乡的稻香节是我们农民自己的节日,我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在老陶的印象中,渔山曾经处处是稻田。秋收时节,田野中望去一片金黄色。他说,渔山以前会举行担重比赛,性质类似于现在的稻香节。
有一年比赛,正是他父亲结婚第二天。渔山乡有规定,新婚头3天,新郎不能干重活,更不能参加担重比赛。但在母亲的支持下,父亲还是偷偷报了名,担重达700斤,得了第一名,成为远近闻名的“田王”。从此以后,这称号竟替代了父亲原来的名字,在渔山乡口口相传。
“稻香节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能走进渔山的田间地头,跟农民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稻香节的米制品一条街上,熙熙攘攘挤满了游客。在渔山乡挂职的“第一书记”徐磊告诉记者,据统计,去年稻香节开幕当天,大约有1万多名游客前来参加,“看这架势,今天肯定远远突破1万人次。”
命运转折,顺应时代变迁
金黄的麦田里,蜿蜒的田埂边,12个稻草人模仿着十二生肖的形状,高高耸立于路边,连表情都那么惟妙惟肖。这些稻草人约莫8米多高,每一个从设计到制作都要花上10天左右的时间,而它们的创作者就是50岁的渔山乡人何新来。
从2012年首届稻香节开始,老何把对家乡的热情与绘画功底融合起来,创作了一系列农耕主题的艺术作品。如今,已是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的他,年年稻香节都会回到渔山乡,为家乡出一份力。
谁曾想到,这位创意无穷的艺术家,曾经也是渔山乡“家具潮”中的万千弄潮儿之一。1994年,29岁的他成立家具厂,跟村民们一起投入到经营家具生意的热潮中。由于从小学习绘画,何新来凭借独到的审美,第二年就创下了100万元的销售额。据何新来回忆,当时渔山乡各地走几步就是一家木制家具家庭作坊,几乎家家户户都能跟家具扯上点关系。
“渔山乡做的大多是半成品(白胚)加工,没技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每年从何新来的家具厂销往上海、江苏各地的家具白胚数以万计,钱虽然赚到了,但他总感到隐隐的不安,“乡里做的都是白胚,没技术,随时可能被替代淘汰。”
2000年初,何新来的预感成了真。跨入新世纪后,消费者对家具的需求不再只停留于实用性,对品质和样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国内家具市场趋向于饱和,渔山乡停留于生产白胚家具的厂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浪淘沙,鼎盛时期的300多家木制家具厂,只剩下40多家登记在册。
“渔山乡,要变。”反复斟酌之下,何新来关停了家具厂,北上求学,重新握起画笔,这一握就是十来年光景。采访中,我们看到一处农家院落的墙上,24幅以水墨画为基调的农耕图与远处的金黄色稻田遥相呼应,颇有意趣。这便是何新来的墙绘作品之一。
科技支撑,重拾农耕自信
“我宣布,富阳渔山乡攻关田亩产达到871.7公斤!”稻香节上,农科院专家刚宣布完结果,周午福就立马和合作社的其他几位“庄稼汉”激动地拥在了一起。
富春江南畔的渔山乡,是富阳的生态粮仓基地,周午福的攻关田与富春江仅隔着一条春永公路,富春江上的江风日日吹拂着稻田。曾几何时,富阳区的粮食攻关单产量难以突破800公斤,长期处于攻坚瓶颈阶段。
跟渔山乡大多数老百姓一样,周午福做过小五金,也开过家具厂,绕了一圈发现自己还是割舍不了农耕情结。2001年,他重新下地,转行种水稻。多年的商场历练,让周午福悟出一个道理:无论是种田还是做家具,都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否则便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为此,他专程向在农业局工作的老同学求教,先后引进了“甬优6号”、“甬优12号”等优良品种,几年后,他田里的亩产就达到550公斤。2013年,周午福和他的渔山互利粮油专业合作社又立下军令状:百亩示范方平均单产700公斤以上,攻关田单产突破900公斤。
然而,这一年,受台风“菲特”影响,全省水稻结穗率平均只有83%,各地粮食产量均有不同幅度减少。周午福和合作社里20多位年过六旬的老农,天天起早摸黑在田里侍弄,才使得攻关田的水稻没有受到天气影响,攻关田亩产达到857公斤。
“去年是861公斤,今年好歹又涨了点。”阴雨天里,刚从攻关田里回来的周午福,身披沾着雨水和泥巴的雨衣,脸上的笑意却止不住。每届的稻香节,在他看来,既是一次总结,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引领他向着心中的目标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