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美丽乡村·城乡通道

这个海拔1200多米的山村,想要打造全省面积最大的高山牧场

盼斋郞,高山草甸见牛羊

  通讯员 胡菲菲 陈传敏

  从庆元县城出发,往东北方向驱车约50公里,坐落于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斋郎村随即出现于眼前。

  沿着村边的山间小路一路前行,行至半山腰,便可俯瞰到整个村庄的模样:一片由群山环绕的狭长地带中,密密麻麻地错落分布着青瓦泥墙的农家小院;其间,弯弯曲曲的狭长小道把全村连缀成一个相互贯通的居住区域;四周山色空蒙,水气蒸腾,弥散着古朴、宁静的神秘气息。

  不久前,首届“红米节”的举办,让更多的省内外游客走进了这个“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小村。以此为起点,村两委还有着更多的“野心”,他们要把这里打造成为省内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天然高山牧场,把绿水青山真正变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草场边,古松旁,会否重现当年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田园牧歌景像?

卖生态,

小村才露尖尖角

  来到斋郞时,正值村里“红米节”举办期间。上午10时,只见红米、黄粿印、南瓜子、番薯粉等原生态农产品摆满村道两侧 ,朴实的村民们微笑地站在自家的农产品边上,招呼着来来往往的游客。

  “我们斋郎的红米、薄壳田螺、家酿红酒、金瓜子等,都是原生态的绿色食品。”说这话的,是65岁的老农叶荣光。老叶在村里种了30多年高山蔬菜,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一次,趁着村里举办红米节,他又带着自种的农产品来到展会上。

  今年50岁的斋郎村村委会主任叶隆锋介绍说,红芒米一般需种植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原生态高山梯田里,使用高山泉水灌溉。斋郎村的生态环境正好符合它的种植需求,于是村里便因地制宜,今年种植了300多亩红芒米,红米产量达6.75万斤。

  “红米节”的举办,让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兜售红米及其他农副产品,改变了以往合作社统一收购、再派送到各大土特产店的销售模式,既提高了产品的销售价格,又让市民进一步了解红米的营养价值,打开了本地市场。活动当天,5000多斤红米便销售一空,还有不少商家直接与农户联系达成了购买意向。

  “目前,我们村基础设施总体投入不足,进村道路弯多路窄,导致乡村旅游发展受限,”斋郞村支部书记叶伙有告诉我们,近年来,村“两委”一直在思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途径,产业层次低、群众增收方式相对单一是当前影响村庄发展的最大瓶颈。

忆往昔,犹记峥嵘岁月时

  初冬午后的斋郎村,静得只能听见风声与水流声。

  在村中绕行一圈,只见村后古林封山,葱葱郁郁,林木盛茂;村中柳杉云立,古树参天,小桥流水,山里农家;村口会龙桥贯通东西,桥下瀑布汹涌,飞珠四溅,雾气满山涧。乡间山水的自然地貌,勾勒出一幅美仑美奂斋郎风景长卷。

  “孤军深入庆元地,壮志开辟浙江天”。在村中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斋郞战斗“怀念亭”内,粟裕将军夫人楚青亲自撰题的这幅对联,让人恍然觉得,那久远的枪声还依然盘旋在耳边,一队又一队英勇的革命战士从岙头淤的古道那边气昂昂地走来……

  遥想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师长栗裕、政委刘英的带领下取得了斋郎大捷。被栗裕大将誉为“关键性一战”。闽北红军在三济一带建立秘密交通站,挺进师于4月28日,击溃国民党3000多人的武装进攻,取得斋郎战斗的胜利,为创建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因为这段历史,斋郎村现有诸多如斋郎战斗指挥部旧址、牧牛场战斗遗址、岙头淤战斗遗址、水口战斗遗址、斋郎战斗纪念碑、红军亭等战斗遗址。从1992年开始,每年4月28日,庆元县委、县政府把它定为“国防教育日暨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斋郎战斗周年纪念日”,并成功开发修复了红色旅游路线。

  如今,村“两委”对于当年斋郞战斗主战场——牧牛古战场也有了新的开发思路。叶隆锋透露说,今后村里打算要把它打造成“蓝天牧场”,模拟仿真战场等可行性项目进行旅游开发。

思未来,开发牧场引客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对于牧场风貌的经典描述,正是叶隆锋对于古牧场未来发展的一种期盼。眼前,满眼的青草像一张碧绿的地毯平铺向远方,一眼望不到边。不经意中,几头被放养的黄牛从远处的草丛中探出头来,让人备感惊喜。

  放牛翁叶谈生告诉我们,他已经在此放牛30多年了,这里原本就是斋郞农民养牛放牧之地,面积达1500多亩。然而,时过境迁,随着村里的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牧场荒凉,牛羊远去,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逐渐成为当地人脑海中的美好记忆。

  “站在这个地方,和百山祖顶峰一样高,可以看到庆元、景宁、龙泉临近的3个县的地界。”叶隆锋顺手指着远处秘密麻麻的城市说道,他还希望,以后村里能够引进大批适合本地养殖的优良牛、羊新品种,打造全省最高的高山牧场,让牧牛场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

  游客邱文志曾是一名退休教师。这几年,他走南闯北,也曾到过台湾南投县和苗栗县,看过那里有名的“清境牧场”和“飞牛牧场”。当他看了斋郞牧场后,感慨“这里完全可以和台湾、内蒙古等地的一些牧场相媲美”。

  近年来,为了打响村庄的名气,11位村民曾自发组团,前往临安、淳安、遂昌等地,考察学习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媒介宣传推广红色斋郎。村里的配套设施也逐渐完善,村文化礼堂和红色主题农家乐特色村建设项目以及全村102户农户的改厕和污水纳管工程相继完成。去年,在县农办的支持下,一条从村里直达牧牛场的2000多米长游步道也已建好。

  斋郎,这个曾被淹没于崇山峻岭中的小村,已然整装待发,等候着下一次嬗变。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城乡通道 00022 盼斋郞,高山草甸见牛羊 2015-11-17 4068246 2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