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现场搜救专家和医务人员——
生还希望虽渺茫 持续救援不放弃
本报丽水11月15日电 (记者 施晓义 实习生 项捷) 生死时速,里东村大救援分秒必争。目前,失踪者尤其是被深埋在地下数米深的人员,生存几率如何?记者请教了现场的搜救专家和医务人员。他们表示,从现场地质条件和救援时间来看,失踪者生还的可能性逐渐减少,但只要有一丝希望,营救都会拼尽全力。
搜救专家方浙:随着时间推移,生存概率直线下降
50岁的方浙是浙江省红十字(仙居)应急搜救队队长,地质灾害发生后,他于14日一早带领17人和2条搜救犬赶到现场。记者在救援现场找到他时,他忙得满头大汗。这位身板笔挺的汉子从事救援已有6个年头,参加了70多次救援行动,成功营救189人。方浙本人在搜救圈内颇具知名度。
他分析,里东村的地质灾害救援现场,比一般的地震环境恶劣许多。地震时,会有建筑物倒塌,在各种杂乱的堆积中可能会有一些存活空间,相对存活概率高些。
根据目前的搜救经验,一个人在无助的环境下被困,17小时的存活率为95%,50小时的存活率直线降低为4%。这样的存活率还是建立在有一定的自由空间的前提下。
反观里东村的地质灾害,失踪者面临的生存条件相比地震后的环境要恶劣得多。方浙已经反反复复、角角落落勘察现场多次,塌方的体量实在太大。据救援指挥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本次塌方量为30万立方米。而在社会各界的全力拼抢下,至15日22时,已完成土石方外运约2万立方米。
方浙说,塌方造成的三四米甚至接近十米的堆积土层,使得救援异常艰难,被掩埋者生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随着时间的推移,15日,他带来的一条专门搜救幸存者的搜救犬,不再发出营救信号;而另外一条经过搜救遗体科目训练的搜救犬,发出了5次信号。
在现场忙前忙后的楼天正是浙江省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经常参加各种灾难救援的研讨。15日下午,他站在机器轰鸣的营救现场悲伤地说,被掩埋者存活的希望渺茫。
“从被搜寻到的失踪人员体貌看,五官被砂石和泥土包裹,还有巨大的外力造成的严重外伤,生还可能性很小。”楼天正说,塌方体量巨大,失踪者被埋得很深,山体都是松土,塌下来后土层严密,阻断了空气。“处在无水的环境中,一般人可以坚持3天;但如果没有空气,几分钟都难以坚持。”他说。
出于对生命的敬畏,他还特意跟前来救援的国家救援队专家讨论了这种情况,两者在这点上看法一致。
“医务人员的天职就是挽救生命,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放弃!”身为丽水市人民医院院长助理的他透露,丽水市本级和所辖县(市、区)投入了197名医务人员参与营救,现场14台救护车24小时待命,人员救出后第一时间进行抢救。
作业面协调员吴义:搜救不停,人员设备不断增援
在救援现场指挥部,记者遇到浙江省隧道公司副总经理吴义。他戴着安全帽,一身的灰尘。
据他介绍,省隧道公司的技术人员分成两组,日夜倒班,在作业现场调度所有参与救援的挖掘机、渣土车等大型设备。14日夜晚通宵忙碌在调度现场的调度员林道烛说:“只有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才能避免发生新的塌方,避免大型工程设备触碰到忙碌的救援人员而造成伤害,防止不合理挖掘导致的二次塌方。”
挖掘现场,驻浙第一集团军、各地红十字会、义乌志愿者救援队以及蓝天救援等民间组织的救援者,都在全力拼抢救援进度。同一时间,约有10多台挖掘机、渣土车在不同区域作业。忙而不乱、安全作业、提高效率,都离不开现场调度指挥的精心安排。
记者了解到,在救援指挥部的协调下,作业现场的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原来左侧只有一个出口运渣土,15日上午10时在右侧又开了一条路,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将渣土运出。
救援力量增兵的同时,大型设备被源源不断地调入。据吴义介绍,15日上午就新增20辆渣土车。
救援条件改善后,渣土外运量迅速上升。吴义指着左侧救援通道说,每5分钟就有一辆大型渣土车满载而走。灾情发生后到14日,外运渣土1.2万立方米;而15日一天就外运渣土约1万立方米。
据他测算,在塌方发生三四天后,大约可挖走超过5万立方米的渣土,把多数倒塌房屋的区域清理出来,尽最大努力把被埋者搜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