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寒夜里,有我温暖你

关键词:责任

  11月14日清晨6时,朦胧间打开微信,噩耗赫然降临:13日深夜,丽水莲都区雅溪镇里东村突发山体滑坡,27户民房被埋。最早通报这条消息的那位同事,早已在凌晨3时奔赴现场。随后,雪片般的文字报道与图片,陆续传回后方。

  这是众人直面灾情、迅速反应的缩影。这几天,许多人不断集结、出发,与死神赛跑,为肩头职责,为守护生命。

  灾害发生后,“抓紧全力搜救被埋群众,救治伤员……”中央领导的批示迅速传至杭城。省府大楼的灯火,彻夜未熄。一次次批示与急电,一次次调度与指挥,心系百姓安危,指导救援工作。

  来了,那是莲都区的170多名民兵;来了,那是丽水消防支队的4个中队;来了,那是从金华、台州、宁波赶来增援的消防官兵……14日中午12时,近200个橘黄色身影集聚现场,分秒必争地搬运瓦砾土方、寻觅生命迹象。

  他们身后,是源源不断的后续力量。

  这里有橄榄绿。“准备,出发!”一声号令,南京军区第一集团军驻杭州、金华部队,在副军长王秀斌的指挥下,疾驰丽水。

  这里有白衣天使。丽水市急救中心紧急调动医疗救护人员30人,出动救护车9辆,开启医院绿色通道,浙江卫生应急救援队随后抵达。

  这里还有操着不同方言的红马甲。来自丽水户外应急、公羊会、浙江民安、义乌市民间救援、蓝天救援、中国红十字(浙江)心理救援队及东阳、仙居等10余个社会组织的200余人自发前来。

  所有的出发与奉献,源于爱民的热忱,书写护民的使命。

  整整18小时,62岁的里东村村支委武勇仁勉强喝下几口豆浆。忙碌在避灾点指挥村民安置,他彻夜未眠。“3次!至少有3次泥土滑动的声音!”痛心,写满他的脸庞。

  不眠之夜,他站在村口,用手电筒的微弱光亮,指引着进村救援的车辆;他和村干部挨家挨户敲门,通知村民转移避灾;冒着险情,他又和国土部门工作人员上山巡查,直到浑身被雨水浇透。

  连续作战15小时后,莲都白云消防中队中队长吴仁飞和特勤中队中队长张小军,轮换休整。

  漆黑的山坡是他们的战场,依靠生命探测仪、铁锹、液压钳等工具,他们在异常困难的环境中,成功搜救出1名生还者。

  难得的成功背后,是奋不顾身的风险。探测到生命迹象后,因房子被泥石压垮,吴仁飞和张小军决定在楼板和木梁纵横交错的空隙中,打洞营救。两人身先士卒,先后爬入洞中,并不时传出指令。鲜有人知,若此时一旦发生二次塌方,他们也将被掩埋。救人的责任,使他们无暇顾及潜在危险,激励着他们奋勇向前。

  使命,在救援人员的肩头;责任,闪耀在普通人的心间。

  事发前20多分钟,里东村村民小李发现山体滑坡迹象,首个拨打报警电话,并同时告知村干部。

  泥水从天而降,电线不断碰撞爆炸,身处险情,他与村干部一起劝说村民尽快撤离,并在灾害发生后,多次拦阻企图冒险回家的村民。

  “我就想再多救几个老乡!”20多个小时不曾合眼的小李,不愿离开现场。通红的眼圈,饱含着对逝去亲友的眷恋和愿为父老多尽分力的男儿血性。

  立冬后的天气,带着几丝清寒。灾后的里东村,涌动着温情。这是省民政厅紧急调运的冬衣与口粮,是电力人员冒雨为现场搜救架设的临时线路,是保洁队员为防止出现疫情的加班清运,是救援官兵为方便后期救援运输而徒手建造的水坝。

  救援的人们在一线奋战。无止的关切与爱心,仍在驰援的路上。

  我们无法阻止天灾降临,却可以汇聚微薄的人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温暖些。责任的召唤下,子弟兵徒手搬运土石,消防战士不放弃生命的希望,医护人员奋战在无影灯下,新闻工作者奋笔疾书,志愿者们送来热气腾腾的早餐……

  天色渐晚,里东村又迎来黑夜。这里的救援仍在继续,我的同事们仍奋战未归。

  里东村,正等待拂晓的来临。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寒夜里,有我温暖你 2015-11-16 4071977 2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