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麦家:很喜欢人到中年的感觉

  麦家(省作协主席) 口述

  本报记者 刘慧 整理

  11月8日,是立冬日又是记者节,北方大雪纷飞,南方温暖如春。那天对坐在西溪湿地的麦家理想谷,倾听省作协主席麦家的“我这5年”,感慨良多——

  时间是人的经线。年轻时,总觉得时间过得慢,像没长脚,用手和胸脯在爬行;过了40岁,时间像上了4个轮子,开始奔驰起来,一眨眼,一年过去了;几个哈欠,5年过去了,我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人了。我不是怕老,其实我很喜欢人到中年的感觉,成熟,沉实,不飘,脚踏实地,波澜不惊。我想,人到老年的感觉可能会更好,卸掉了荣辱,心怀慈悲,与天共色,虚度光阴。有时候,虚就是实,正如多就是少。人要活到这境界,多数人需要时间来堆。生来境界超拔,洞察人世,无虑无憾,这是奇葩,百年一遇:说到底,也是要时间来堆的。

  言归正传,人到中年爱回忆。说起我这5年,可回忆的事还真不少,有苦有乐,有悲有喜。今天单说喜事。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大的喜事就是自己的作品被人阅读、分享。我已经写了快30年,作品几百万字是有的,读者几百万人也是有的,为此我有理由满足。但这不应该是我的终点。我一直有个隐秘的期待,写出更好的作品,和更多的读者交朋友:如果说我还有虚荣心,就在这。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如果说我的作品能“走出去”,与国外的读者交上朋友,这当然是锦上添花的事。

  记得新一届省作代会闭幕的第二天,夏宝龙书记接见我们主席团全体成员时,谈到浙江文学要“走出去”。夏书记高屋建瓴,告诫我们:“文学输出”不是某个作家虚荣心的事,要了解一个民族往往是从阅读它的文学作品开始的,文学史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文学应该担起责任,完成自己的使命。作为新当选的作协主席,夏书记的讲话和要求给了我很大压力。

  大家知道,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外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名作被一译再译,多次出版。相比之下,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在海外仍是少有人出版,能进入商业出版、摆上书架的图书更是少得可怜。

  如何破冰扬帆?曾经我觉得一头雾水。不过今天回头看,似乎可以为自己这些年踏出的足印自豪:算我运气好。也许是巧合,我“走出去”的路正好始于5年前,一个阴雨不断的冬日,一位来自台湾的负责版权经纪的年轻人,谭光磊小兄,专程到杭州,希望做我作品的海外代理人。我们谈得欢愉,建立了合作关系。但老实说我不抱希望,因为此路荒蛮。但梦想还是要有,万一实现了呢?今天看就是这种感觉。5年间,我的两部作品《解密》和《暗算》相继与30多家海外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被译成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荷兰语等20多种语言出版。其中包括世界三大出版巨头:美国FSG出版集团公司、英国企鹅出版集团、西班牙PLANETA出版集团。

  很惭愧,我一己之力怎么可能振兴一个省的文学?所幸的是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省作协在近3年里努力打造的《浙江文学振兴计划》其中包括文学精品助推计划、文学人才培养计划和文学品牌打造计划,正在一步步凸显成效。自2013年起实施以来,已有从全省选拔35周岁以下青年作家218人入选“新松计划”。目睹许多年轻作家在全国有影响的《收获》、《小说选刊》、《人民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摘取文学大奖。

  客观地说,传统文学今天确实边缘化了,但文学本身并不边缘,甚至比5年前更热闹了。由于网络文学、电子阅读的兴盛,现在看小说的人绝对比任何时候都多。网络文学不是传统文学的敌人,虽然网络文学质量参差不齐,但也不乏优秀之作以及优秀的作者。比如流潋紫、南派三叔、桐华、沧月,浙江有一大拨年轻的类型文学作者,这些作家,我对他们挺期待的。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麦家:很喜欢人到中年的感觉 2015-11-13 4065504 2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