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贴牌加工到收购欧洲品牌、转型智造
力高:供给升级三着棋
记者 李倩 见习记者 林雅琪
报道组 唐志立
对陈晓军来说,在箱包行业这盘大牌局中,自己的牌运和实力都越来越好了, “很多企业没生意,我们的生意做不完。”前三季度,“力高”订单量已经实现了26%的增长,预计全年同比增长能够达到31%,这样的高速增长还是在订单量本就业界靠前的基础上实现的。
11月10日,一声“开工”,几把铁锹围着土堆开始铲土。动土之地正是陈晓军最为熟悉的地方,“这是我们最早的工厂,1997年,1600多个员工在这里上班,可以说是当时桐庐最先进也最具规模的企业,我们的第一单生意就是新秀丽这样的大客户。”谁都能听出这番介绍背后的骄傲与不舍。
现在,这座持续创造了18年价值的工厂抹去了痕迹,取而代之的是正式开工的国际箱包智慧产业园,这也是“力高”下一个五年的转型之重。
令人意外的是,“腾笼换鸟”的主意,是陈晓军自己去找政府提的,“这块地位置很好,在桐庐市中心,现在一年产值三千万美元,对城市贡献不算大,该换了。”
作为桐庐力高控股的董事长,陈晓军并不像一般的企业家健谈,总是反复强调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经营箱包企业近二十年,但凡涉及企业发展、转型等关键问题,这位“农民的儿子”却总能先人一步找到方向。在他心中,关于转型升级无非是一个朴素的道理:自己先做到极致好,不可能犯愁没人找。
棋筋:转型先转理念
除了业内人,“力高”几乎是个默默无闻、不为众人知的品牌。翻看“力高”的业绩,你又会为看到的一切大吃一惊:这是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的箱包制造商之一,年产箱包1800万只,年销售额达4亿美元。新秀丽等多个全球知名品牌都是它的固定合作对象,这些享誉世界的箱包多数都从“力高”的工厂走向世界······如今,比利时国宝级的箱包品牌Hedgren(海格林)也已整体被“力高”收入囊中。
掌舵人陈晓军,人们对他的印象是低调务实,又囿于严谨。但只要一提到他创业创新的主阵地——箱包,身边的人总能明显感觉到他“一下子坐起来了,眼睛好像放光了一样,讲话也开始滔滔不绝”。
关于无法预知的未来,大部分人践行的都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应到以接订单做出口生意为主的企业,经营哲学也可以相应地理解为:客户订单增加了,厂家就多增加几条生产线,客户要求变高了,厂家相应改进流水线。每一次大投入,背后总有大订单的支撑,这几乎也是大部分企业的普遍做法。
陈晓军却次次选择“不按牌理出牌”,而在每一次经济波动时,“力高”几乎从未受到影响。棋盘中关键的那颗棋,在棋语中被称为棋筋,是棋局中的“筋骨 ”招,按照陈晓军的想法,转型升级的“棋筋”,肯定是人,人的思想理念不转型,企业肯定转不动。
已然拆除的桐庐工厂,是1997年投产的第一家工厂,可以容纳1600人的厂房,见证了陈晓军“砸钱”进入这个行业。“当时手里根本没有任何订单,只想着怎么把工厂的细节做好,做到业内一流的水平。”这种踏实做事的农民本色为陈晓军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实际上,在成为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基地之后,没有参加任何展销会,业内已经闻风而动。因为高质量而享誉全球的箱包品牌新秀丽,自己找上门,成为“力高”的第一个客户。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波及箱包行业,以出口为主的箱包企业日子更是艰难。“力高”又开始砸钱,要在安徽广德打造全球一流的硬箱生产线,陈晓军的理由很简单,“行业的确非常萧条,但越是萧条越有机会,因为有很多小工厂会做不下去关门,它的订单必定会转移到更好的工厂去。烧好一桌饭菜,客人自然会上门。”3年不到,行业阴霾仍未消散,陈晓军又拿出10亿元在云南建了最新一家工厂,这里寄托着“力高”行销东南亚的野望,“越是行情不好,越要建现代化的工厂,让客户放心把订单交给我们。”现在,“力高(云南)”已经是美国某知名女包品牌在亚洲最大的钱包供应商。
先手:制造转型智造
究竟是怎样的工厂,可以让客户不请自来?
美国人Jerry是美国女包品牌亚太地区的采购总经理。多年挑选供应商的经验,让他形成了一套近乎刁钻的标准,其中最为严格的一项是,亲自去车间闻空气中胶水的味道。众所周知,箱包生产的一道重要工序是喷胶裁料,而通过空气中残留胶水味的浓淡,可以基本判断该工厂生产线的专业和精细程度。
来“力高”验厂的经历,令Jerry难忘。“空气里几乎闻不到任何胶水味,再看到每张操作台都有一个抽风机,车间还有专门排风系统,我就知道是它了。”他很快下了大单。
机器轰鸣,热火朝天,汗流浃背······如果你印象中传统制造业的工厂是这样,那么进入分离门除尘的“力高”车间,眼前的一切更像是一个现代化的药厂。
自动模板缝纫机车间里,一名工人将双肩包的肩带放置进缝纫机的模板中,轻轻一按电脑按钮,缝纫机就开始沿着电脑设定好的缝纫线路飞速运行。一块模板上能同时做4对肩带,每对只需33秒。
硬箱抽板、成型和切割全部由全自动设备完成,5至7个人一班就可以完成800套箱壳的制作。整个车间三百人不到,能够产出一千人的效益。
喷胶和涂胶、上拉链,一般的箱包流水线上,需要1800人协力完成,在“力高”的自动化车间,900人就可以完成。
下好先手棋,便赢得了整盘棋局的主动权。除了设备“机器换人”,“力高”的生产管理也渐趋专业。从前单打独斗、个人计件的粗放型生产模式,被集体计件的管理方式所取代,一个人表现不好就影响整个团队,员工的责任感大大增强。
此外,杭州力高还研发了一款手机APP ,将生产线管理做了“互联网+”。APP通过IC卡下达生产任务,实时定位每人的产能。哪条流水线、哪位员工负责的产品出现问题,手机都能实时监测和定位。员工通过视频终端实时看到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品质好坏,能够在第一时间纠正不正确的动作。
自动化设备结合精细化管理是未来智慧工厂的主要模式,这一切在“力高”的工厂已能看到雏形。
再悟:品牌战略升级
今年六月,比利时国王菲利普访华。与他同行的还有Duvel啤酒、Godiva巧克力、Hedgren女士挎包等比利时名品,它们作为比利时国家名片被隆重介绍。
人们不知道的是,其中的Hedgren(海格林),已是桐庐箱包企业“力高”旗下的品牌。“2011年,欧洲整体经济正值低迷,海格林又刚好到了品牌拓展和加速全球化运营的关键时刻,需要大量的资金。但创始人心高气傲,一些企业向海格林抛出橄榄枝,都被那位比利时老爷子从办公室骂了出去。”回忆起收购海格林品牌,陈晓军依然难掩兴奋,“‘力高’在制造界的声望帮了大忙,我提出利用比利时的设计水平,和一流的中国制造能力,共同打造一个世界性的品牌,海格林创始人被打动了。”
高手弈棋,无论胜负都会复盘悟棋,以便提升段位。买下比利时的海格林正是“力高”走出贴牌时代的重要节点。至此,“力高”开始真正走向全球化运营,也通过海格林的品牌平台,吸纳了更多国际化人才。
欧洲老品牌又开始焕发活力。如今,海格林的销售已经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销售网点也从原来的1000家变为近3000家。设计上,海格林还采用了“本土化策略”,根据对不同国家消费者喜好的调研来设计符合他们审美需求的箱包款式。今年前三季度,海格林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
这一切,也在为孵化真正的自主品牌打下基础。今年,“力高”的自主品牌HYOU面世,拉杆箱采用日本专利的静音轮、与新秀丽同款“踩不烂”的PV材料,背包的肩宽根据不同的体型采用不同的设计,还根据国内学生刷公交卡、饭卡的特点,在背包上增加了卡套······在上市的短短3个月里,销量就达到了2000万元人民币。
一个更大的蓝图正在从图纸变成现实。从第一家工厂的废墟里拔地而起的国际箱包产业园,寄托着陈晓军全部的“箱包梦”。在这里,外国设计师每一天都会从园区配套的奥克伍德酒店公寓出发,在路上买下一杯星巴克咖啡,走向箱包设计中心。吃早餐的时候,灵感突然来袭,设计师手舞足蹈地向研发人员描述脑中飞快闪过的产品模型。随后,不同楼层的开发、测试、打样同时启动,一款样品一气呵成。此后,这款最新研发的箱包会被放入园区的箱包博物馆中,谱写箱包从远古到现代的精彩后续。
人才和文化是传统制造业转型的未来方向,也是箱包产业园的两大终极目标。在陈晓军心中,“力高”现在所做的,只是产业链末端的10%。未来,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