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政治纵深

桐庐服务群众三级联动,书写干群鱼水深情

干部自带铺盖进村来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针对作风建设能否持之以恒,干部联系群众解决“走读”化、突击化等问题,桐庐县从严要求、从实着力,深化县、乡镇(街道)、村三级干部基层走亲制度,构建覆盖全县的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网络,书写浓浓的干群鱼水情。

  天空如洗,江水清洌,层林尽染。深秋时节的桐庐,处处透着“一番洗清秋”的诗意。

  11月3日晚,钟山乡仕厦村村民柯关银家迎来了一位特殊客人——县委书记毛溪浩。他和村干部、老党员、大学生村官、村民代表、困难户等围坐一起聊家常、话发展,晚上就在他家住宿,第二天一早又走村入户了解民情。

  对桐庐百姓来说,县领导轻车简从,一月一次自带铺盖住农家、访村情,早已不是稀罕事。在田间地头,这道特殊景致,如秋色般让当地百姓心动:从县领导到村干部,两千余名干部通过划分责任网格,深化基层走亲制度,持之以恒用双脚丈量民情,付真心回应民生,真正实现“民有所盼,我有所应”。

从走读到住夜

——自带铺盖进村来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难处不少。千难万难,只要领导重视就不难。

  在莪山畲族乡新丰民族村的山窝窝里,上月开张的先锋云夕图书馆,成为当地的重要文化地标,也见证着村庄的变迁。

  日前,记者从县城驱车半小时来到新丰民族村,只见小桥流水,翠竹环抱,民居错落。这个约900人口的畲村,透着民宿经济的活力。“我们这里最贵的民宿,住一晚要2000元左右。”说这话时,村党总支书记朱成祥一脸自豪。

  成不成事,有时只差一个理念。这个村庄的快速发展,正源于县委书记的一次“白访夜谈”。

  “起初,乡干部通知说有领导要来,只让我安排一个普通农家的干净房间就行,事后才知道是自带铺盖的县委书记。”至今,朱成祥仍记得当时的场景:2012年1月,隆冬时节,毛溪浩和村干部走进海拔约670米的戴家山自然村。那里有40余户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居住,留下40多幢泥墙房,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正当村干部为拆不拆老房子纠结时,县委书记前来走亲,还带来了“发展经”:房屋全部保留,通过市场化运作发展民宿经济。

  “空心村”二次创业,唤醒了沉睡的山村,也激发了村干部的创业热情。截至目前,新丰村引入两个高端民宿项目和一家书店,村民人均年收入涨了3000余元,而且村集体年收入从零提升至20余万元。“以前,戴家山是新丰最偏远的自然村,村民只想往外搬。现在民宿经济发展了,就业岗位多了,外出打工的也回来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3000余元月薪。”村民钟土星说。

  更让朱成祥和村民动容的是,“白访夜谈”这个新颖的名词,像涟漪一般扩散,温暖着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

  最近,富春江镇金家村也是喜事连连:“增先”农业基地上游排涝站修复工程竣工,“森强”枇杷基地和金家村之间的道路拓宽工程年底验收,村茶花基地成为县农技站技术专家重点指导对象……这些民生实事,都得益于“白访夜谈”。今年6月,县政府主要领导在村民郑登峰家开起民生圆桌会,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全部交办给相关部门,并迅速得到落实。

  干群间的类似温馨场景,每月都在桐庐乡村出现。县领导在坚持不扰民的前提下,驻村入户感受民情,每次进村“白访夜谈”前,都会在村务公开栏张贴通告,帮助村干部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在合村乡合村村,瑶山养生谷项目上马,计划投资5000万元,集中药种植基地、中医药养身馆、特色民宿、民俗体验中心等于一体,休闲旅游产业扬帆起航;

  ——在富春江镇芦茨村,村民出行告别泥泞的乡间小路,村两委试水“美丽经济”,创业创新的步子迈得更大;

  ——在横村镇白云村,完工的一项变压器增容工程,让村里不再闹“电荒”,精品民宿生意越来越红火……

  从最初带着真诚走访,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再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一以贯之,纵然时光流逝,一种理念却始终清醒:干部不仅要走村不漏户,更要了解民情、增进感情。2012年至今年10月底,34名县领导以“白访夜谈”的形式,共蹲点调研830余次,与8200余名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交流,协调解决或研究答复问题近2500个。

从客人到主人

——种好各自责任田

  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

  “一把手”带好头,干事才有劲头。在县级领导率先垂范下,乡镇、街道干部纷纷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深入农家“走亲连心”。

  走进江南镇环溪村,一派清新婉约的乡村风情印入眼帘:小桥、流水、古树、人家。清澈的天子源溪里,成群的鲤鱼在游弋。“以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室外脏乱差。现在,垃圾有人拉,污水有了家,室外开百花。”小学教师出身的村委会主任周忠莲,用一句顺口溜概括了村庄的变化。

  洁净的村道边,竖着一块“走亲干部联系网格示意图”。上面写着镇里走亲干部的姓名、手机号码、联系户数及工作职责。“几年前,村里建污水处理池,村民不愿把池建在自家附近,工程长时间搁浅。关键时刻,正是镇干部和我们逐户做村民工作,并发动党员户作表率,最终突破了瓶颈。”周忠莲说。

  如今在桐庐,全县183个行政村被划定为922个责任网格,760余名乡镇、街道干部进驻网格,组成一支以乡镇、街道干部为主,县领导、机关部门负责人和村干部共同参与的走亲队伍。这其中,创业致富带头人、种养殖大户、小微企业主、困难户和空巢老人等成为重点对象。

  小个子,圆脸蛋,谈吐温和,这是富春江镇女干部雷启迪给村民留下的第一印象。可真正干起事来,她却雷厉风行。农村生活污水提升工程,是富春江镇的中心任务之一,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她所联系的上四村有7个自然村,需要建设污水处理池10个,铺设窨井621只。

  面对繁琐的工程,作为门外汉的雷启迪一开始真有点头皮发麻。“这项工作事关村民的生活质量,好几百双眼睛都盯着,我必须干好。”她边学工程标准,边抓工程进度。为确保质量,她拿着施工图,叫上监理人员、施工队和村干部,花两天时间检查了621只窨井和10个污水处理池,并在“走亲日记”中记录下相关问题,一周后又查看整改情况。

  而今,桐庐各级干部到基层走访、办事蔚然成风。乡镇、街道干部在每周值班住夜的基础上,每月还要入户访民情不少于两次,每次走访群众不少于10户。今年以来,乡镇、街道干部共走访农户10.38万户,解决问题5000余个。

  在毛溪浩看来,基层走亲既是干部倾听民意的“绿色通道”,也是检验工作成效的一面镜子。“在一线走访,我们才能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他举例说,以往在制订农村“下山移民”政策时,有关部门往往考虑在县城安置,认为这样对村民更有吸引力。但在走访时,有些村民却表示住在农村更舒心。“制定政策不能有长官意志,更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因地制宜,分层推进,可以实施就近安置,把好事办好。”

  走近群众,感知民心。基层走亲让广大干部学会了换位思考。截至目前,征集到的6400余条意见、建议,许多成为了政府部门和广大干部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风向标。

从突击到常态

—干群连心一家亲

  千好万好,群众认可才是真好。

  在凤川街道外源村,“走亲服务站”已走进当地村民们的心坎。而这里,也成为街道干部何兴华和村民们的“约会地点”。以往,由于农民日常生产生活时间不固定,镇干部下村经常吃“闭门羹”,有时还会使“访民”变“扰民”。

  于是,凤川街道“走亲服务站”应运而生——它们大多设在村文化礼堂、老年协会或居家养老中心等村民聚集点,公布干部身份和联系电话,并公告服务村民的具体时间。截至目前,凤川街道已建立“走亲服务站”24处,参与调解各类纠纷198次,帮助村民解决各类困难960个。

  说起何兴华,村民项某的家人至今心里还是暖暖的。今年夏天,突发的大水冲断了进出村主入口的唯一桥梁,而项某刚刚去世,遗体必须送到县城火化。一边是湍急的河水,一边是家属急切的心情,村干部感觉很棘手。何兴华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河边,带领村干部和村民组成突击队,用杉木搭起一座浮桥,最终让项某顺利入土为安。

  走亲,越走才能越亲。只有建立健全长效化的制度和平台,才能让干群间的感情历久弥“亲”。

  在合村乡,一种乡干部“联合移动办公”新模式,同样让群众感受到贴心和舒心。前段时间,后溪村村民希望利用后溪和沿岸优美环境资源,开发水上娱乐项目,并想入股村综合服务社,由村综合服务社设立旅游开发公司经营,以此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但这事并无现成经验,也没有学习榜样,村干部心里没底。乡党委、政府得知情况后,邀请县里相关负责人和县农办、旅委、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进村走访,分析项目可行性和制约因素,破解项目审批、用地规划、政策帮扶等瓶颈,终于让水上娱乐项目顺利开建。截至目前,合村乡共开展“联合移动办公”30余次,解决农房、农业、民政、招商、城建等问题200余个。

  “您是否熟悉驻村干部,他是否走访过您家,是否为您办过实事,您对他的工作是否满意?”每年年底,桐庐10.3万农户都会收到这样一份考评表。

  满意不满意,群众来评判;干部好不好,群众有话说。桐庐县探索推出基层走亲“四个是否”考评制度,请农户当主考官。根据农户填写的结果,当地折算出驻村干部一年内联系服务群众的“业绩”,并纳入驻村干部年度考评办法,作为干部年终评先评优、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说话有分量了,农户们打分时也特别认真,按他们的话说:“驻村干部工作干得好不好,看看我们填的‘打分表’就知道了!”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 00017 干部自带铺盖进村来 2015-11-12 浙江日报2015-11-1200015;浙江日报2015-11-1200016;浙江日报2015-11-1200018;浙江日报2015-11-1200012;浙江日报2015-11-1200026 2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