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用最小的干预,还江湖自然的美
燕尾洲公园获“建筑奥斯卡”奖
本报金华11月10日电 (记者 张丹丹 见习记者 沈超) 记者10日从金华市规划局获悉,在新加坡6日举办的2015世界建筑节上,金华燕尾洲公园获得建筑节上最重要的大奖之一——“最佳景观奖”。这是中国设计师在本届建筑节上唯一获得的大奖项目。这一奖项是从世界各地申报的7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的。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奖项之一,世界建筑节奖WAF被誉为建筑界的“奥斯卡奖”。今年,建筑节吸引了全世界60多个国家、2000多名建筑设计师前来参会。
燕尾洲公园位于金华江、义乌江和武义江交汇处,因为像一只燕子尾巴揳入三江汇流核心地带,得名燕尾洲,是金华市区闹中取静的一块宝地。清晨或黄昏,水草摇曳,在阳光中不时腾起一群水鸟,荡起涟漪的水面——在这片天然的生态聚落区域,这样的美丽画面经常出现。
几年前,燕尾洲拟建设公园,金华市规划局原局长、现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余秋荣充满了压力:如何才能在这么美的地方、这么好的地段建一个不让大家失望的公园?
在连续推翻了几个方案之后,余秋荣找到了金华人俞孔坚。这位来自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的建筑师是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领衔创立了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等建筑佳作就出自他手。
“对待自然的水系统、河道、湿地系统,我们要做最小的干预,让其回到它的自然状态。如果有了它的自然存在,我们就要善待它,用最小的干预,还江河自然的美。”俞孔坚的生态设计理念得到了一致赞同。但如何结合燕尾洲的实际落地,其设计方案讨论了几十轮,经过了大半年的修改与磨合,才终于定稿。
燕尾洲公园分为三个功能分区:燕尾洲头是湿地保育区;燕尾洲中心是休闲活动区、人工湖,也就是中国婺剧院的所在区域;沿江两岸则是中心水景区。
2014年5月,燕尾洲公园建成开放。时值初夏,燕尾洲公园游人如织。据安装在步行桥头的进出口自动计数器显示,当时步行桥的日使用人数平均达4万余人次。
公园最有名的是一座步行桥,当地人称“彩虹桥”,当时的设计灵感来自于金华传统舞龙习俗“板凳龙”:步行桥造型飘逸,结构轻盈,宛如舞动在婺江之上的两条巨龙,另外,桥的色彩汲取了板凳龙上灯笼的红黄两色,在蓝天、碧水、绿树的映衬下,颇富色彩张力。
燕尾洲公园不仅漂亮,而且设计巧妙,充分运用自然和生态的理念,保留并修复了洲头湿地,并对湿地进行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体现了城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理念。
更关键的是燕尾洲公园践行的“海绵城市”理念。俞孔坚及其团队在设计时提出了“与洪水为友”的理念,设计了富有弹性的生态防洪堤,保护和恢复了河漫滩的湿地,使公园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
燕尾洲公园没有造防洪堤,而是采用台地风格的堤坝,具有天然的蓄水能力。汛期来临,公园可以蓄纳30万立方米的洪水,人们仍可以在桥上行走,而洪水带来的淤泥还可为湿地植被带来肥料;而在干旱时,公园土地所储备的水能够涵养植被,让它们不缺水。
“燕尾洲公园获得世界大奖,远远不只是因为它的好看,还因为它的‘好用’,因为它的生态理念和文化内涵。”余秋荣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燕尾洲的设计理念与之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