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创新方式,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
大数据考核文化服务
编者按: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五大发展理念中,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而在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
今年来,海盐县加快了公共文化服务改革步伐,推出了文化创新的新模式,有力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本报讯 (见习记者 严兰 记者 李茸 县委报道组 范冰洁) 秋意渐浓,海盐县基层文化场馆接连送出的一份份“文艺大餐”,让当地百姓应接不暇。这正是文化创新在基层的鲜活体现——海盐县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
指标全量化
一套集合了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最新信息技术的系统,设置了文化活动对外公示、文化设施管理、文化活动管理、文化队伍管理等六个工作模块,且都有相应的考核分数,实现了对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工作的全程介入。通过模块统计,文化阵地建设、文化管理员履职情况、文化活动等各项工作情况一目了然。
每周三上午8点,武原街道文昌社区居民程静韵都会准时到家门口的文化站报到。上周,街道里组织的声乐公益培训最近又开课了,程静韵知道这一消息后,赶紧向文化站申请报名参加。
“多亏了这些专业老师。”程静韵爱唱民歌,通过参与公益培训,已成为街道里小有名气的文艺骨干。
海盐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要求每个乡镇、街道每年至少要完成不少于6期的公益培训,每一场培训的照片、资料和方案都要上传进系统。这也让本应是一个“闲差”的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忙得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
武原街道文化站站长李跃良说,如果没有系统要求,街道里的培训可多可少,一年下来,社区居民需要什么科目,上级部门确实也摸不清。现在想要“浑水摸鱼”,想都不敢想,“指标非常量化,要求也更加严谨,到了年底,结果出来,分数高的就奖励,连续两年考评不合格,县财政拨款就停掉了,这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了有力的督促作用。”
建设文化站
今年年初,元通街道文化站建成,总投资130多万元、面积达1500平方米,设有图书馆、多媒体室、乒乓室、健身房、展陈室、排练厅、书画创作培训室等多个功能活动室。
就在去年,元通街道的综合文化站,还只是一间办公室、一间会议室和一位文化站站长组建起来的“空架子”。“没有场地,没有人、没有经费,我们搞活动,就是把会议室的桌子、椅子搬一搬。”街道文化站站长沈利平坦言,“三无”的文化站里,一年基本上只举办一两场文化活动,到了年底考核,他就埋头做报表,有时甚至还会人为地在报表上增加两场。在历年的全县基层文化工作考核排名中,元通街道排名不佳。
根据海盐县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文化站的建设达到省级创建标准可以得3分,免费开放不少于5个活动室可以得 1分,乡镇、街道每年要开展全镇、街道性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5次以上等等。如果稍不达标,就是零分。
一套严格的系统标准,让群众的文艺梦想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也让各地的文化服务工作开了花。今年以来,全县乡镇、街道文化站不但硬件上了台阶,服务水平也不断提升,全县乡镇、街道已举办文化培训近百期,下村、社区培训1000多次,涉及声乐、书画、器乐、舞蹈等20多个项目,收益的文艺爱好者超2万人次。
调动“主力军”
11月9日,正值傍晚,通元镇良贤村,文化管理员彭杉正领着排舞队队员排练一支最新的舞蹈《踏浪》,明亮的文化活动中心广场上,十多名村民正在她的带领下,踏出了欢快的节奏。
别看现在这么好,而在去年初,良贤村的文艺活动还几乎是零。近年来,海盐陆续为9个乡镇(街道)和105个村全部配备专职文化人才,组成了海盐覆盖所有乡镇、街道的“两员”队伍,成为带动海盐农村文化工作发展“主力军”。
但如何调动这支“主力军”的积极性?海盐县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的工作模块内,专门设置了“文化下派员”和“文化专职管理员”考核要求,一年下来,谁的分数高、谁的分数低,谁的工作有特色,点开系统一查,一目了然。在去年的系统考评中,全县14名村级文化管理员获得了优秀,并分别拿到了一定的奖励。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一套系统的倒逼,激活了105位村级文化管理员的干劲。正是在文化管理员的主动组织下,海盐各类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去年以来,平均每个村、社区拥有5支以上文艺团队,开展各类村级文体活动16次以上,其中开展村级自办演出达132场。
“绩效评估系统也让我们从以前单纯的注重结果考评,转变为注重过程和结果双重考评。”海盐县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正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加强服务、管理和阵地建设,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让基层的老百姓成为文化工作的最终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