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前程

2016届毕业生招聘月即将开锣

理性面对就业“新常态”

  记者 陈樱之 通讯员 林梦婕

  11月中旬起,浙江省2016届毕业生就业招聘月将正式铺开。据了解,“招聘月”期间,浙江省高校毕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将联合各主要高校举办6场大型的专场招聘会,具体包括师范类专场、文化创意类专场、IT类专场、医学类专场、综合类专场及高职高专专场等6场专场招聘会,招聘会会场分别设在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宁波大学和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浙江师范大学在举办师范类专场招聘会时,同时举办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专场双选会。

  浙江省2016届高校毕业生生源数将达到29.97万人,同比去年增加1.2万人,毕业生人数再次刷新。面对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毕业生人数,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如何?是否会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对此,浙江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丁松泉认为与往年相比,毕业生就业不轻松。他说,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毕业生也要充分认识就业形势,正确面对就业的“新常态”。就业的机会并不少,特别是浙江作为经济活跃地区,市场对应届毕业生的消化是完全没问题的,只要能理性就业,每个毕业生都能顺利就业。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浙江经济出炉的前三季度“成绩单”来看,今年来,全省GDP增速一直保持在8%以上。其中,服务业的增长贡献率较高,前三季度增加值比重为50.1%,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66.4%。对此,丁处长表示:“原来第二产业制造业吸纳毕业生的容量比较大,现在,服务业相对会拉动地好一些。但是要光靠服务业吸纳那么多毕业生,还是有难度的。尽管就业压力大,但浙江市场的消化能力还是很大的。”

  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使得一些结构型的就业问题也更加突出了。如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而工科类的机械制造、动画、计算机、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往往都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再比如纯理科类的数学、应用数学,好多毕业生都选择了升学考研,也是为了拓展日后的就业范围。”丁处长说。

  不同于本科毕业生, 在校第三年,高职院校的学生就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抢先”找好工作。“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比较务实,每年也只有少部分会考‘专升本’,出路比较单一,初次就业率会比较高。”丁处长解释说,“而本科院校的学生还会考虑其他的出路,比如考公务员、考研究生、出国等,他们的期望值比较高,往往会观望一阵子。”

  就业市场新常态显现

  就业思路也要多元化

  而事实上,在经济进入了新常态阶段的情况下,就业市场的新常态也明显地显现出来。

  今年9月1日,阿里巴巴校园招聘的网站上挂出了这样一则通知:“由于集团人才战略调整,阿里巴巴2016校招名额确定将要缩减,各岗位将执行更加严格的‘择优录取’标准,也就是说,按原定名额有很大几率被录取的同学,现在不得不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所以,我们必须要对同学们真诚地说声‘对不起’,真的很抱歉,由于我们的原因,让你们的求职之路面临了更多变数。”

  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赵同学原本可以参加阿里巴巴的实习生转正面试,但该通知的发布,意味着她的转正机会彻底失去了。“因为6月份的时候,我就在阿里事业部实习了,后来收到这则通知,冲击挺大的。但还好我立即向别的互联网公司投递了简历,现在也已经拿到offer入职了。”赵同学说。

  从各招聘会报名的企业情况看,与往年不同的是,现阶段,如银行、制造业等国有大型企业或知名企业经过了前几年的高速扩张,部分岗位的数量已经不需要“同步”地增长,甚至出现了缩减招聘名额,放慢了招聘步伐的情况。

  但同时,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却仍然旺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就业负责人表示,今年来学校招聘的比往年更多,特别是传统企业寻求转型的和创新型企业,都急需大量的互联网相关人才。师范类专场的招聘企业里则有大量的培训机构急需师资。

  毕业生迎来了就业的“新常态”,是否已经及时调整了就业心态呢?

  一位就读新闻专业的林同学前不久刚刚收到了一个offer——网络短剧制作公司的编剧,工作地点在下沙,“这份工作与我的专业并不是很契合,而且是一家小公司,但也想去试试。当然,最希望能找到一份与新闻专业相关的工作。”

  面临外来就业竞争

  及时调整心态很重要

  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特别要提醒毕业生,外省高校毕业生将对本地生源毕业生带来不小的竞争压力。近年来,外省的高校毕业生瞄准了浙江这片经济活跃的土地,纷纷前来浙江谋求工作,每年来浙江就业的外地高校毕业生超过10万人。

  丁处长分析,外省进入浙江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来自985、211高校的高材生,他们凭借更强的就业实力,无疑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会占据就业市场上较好的位置。而第二类毕业生,则大量涌入浙江基层的中小企业。“这些学生的素质也不错,符合了我们浙江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丁处长说,“他们往往在我们本土学生不愿意去的地方,比如县域经济里的基层中小企业里,找到合适的工作。”

  丁处长认为,毕业生初次就业一般都是从基层做起,这是根据其自身能力水平和市场的认可度决定的。“有些岗位,我们浙江的学生不愿意去,在就业浪潮之下选择观望,然而每年大量外省籍学生却能在浙江接受这样的岗位,找到工作。”所以,要就业就要向省外毕业生学习,调整好心态,脚踏实地地从基层做起。从国家的发展规划可以看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基层,在农村,更好的就业机会在基层、在农村。


浙江日报 前程 00024 理性面对就业“新常态” 2015-11-10 浙江日报2015-11-1000007 2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