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文章导航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十三五”,浙江农村全力奔向高水平全面小康

  核心提示:

  “老乡”称呼代表的群体——农民,“老乡”双脚站立的土地——农村,“老乡”赖以生存的根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来源、重中之重和根本目的。换而言之,农业兴则国兴,农村强则国强,农民富则国富。

  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塑江南水乡韵味,倒逼乡村转型升级,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中,从来不会遗忘这片乡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浙江的承诺、浙江的实践,更是浙江的骄傲、浙江的情怀。

  30年,中国城市化浪潮汹涌。作为中国沿海第一富省的浙江,却依然守着一份初心:

  这是一张始终在手的“奖状”——至2014年底,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30年领跑全国,位居全国省区首位。去年领回的这张“奖状”,成绩已是“1937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0%,是2010年的1.7倍。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农村发展心心念念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说过这句话。“关键”两字,一语道出,“老乡”称呼代表的这个群体——农民,“老乡”脚下的这方土地——农村,“老乡”赖以生存的这一根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来源、重中之重和根本目的。

  日前,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衢州考察调研,他在和部分市委书记座谈时指出,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协调问题,确保全省各地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县县都小康、人人不掉队。“高水平”+“全面”,站在历史发展的新刻度,浙江再次向世人宣告——

  “十三五”,厚积薄发的浙江农村,勤劳智慧的浙江农民,更要发力奔跑,奔向城乡一体的新农村,奔向“两富”“两美”的新浙江,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 全面小康,看老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首先表明,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只有“老乡”小康,中国才算真的全面小康。)

  在城里人的眼中,远方的农村是诗意的;在乡下人的眼里,身处的农村是落后的。诗意与落后,截然不同的印象,亦是城与乡的差距。

  农业是立国之本,“三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甘肃定西、海南琼海、山东临沂、河南兰考、新疆喀什等多地考察时一再强调,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通俗而暖心的话语,信息丰富,内涵深远。翻开词典,“老乡”,对不知姓名的农民的称呼,又指笨拙、粗俗、朴实的庄稼人。它所指代的,是农民这个群体,农村这方土地,农业这一基础产业。

  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这说明,中国要实现的小康,是全方位、全覆盖,不分城乡、不分东西,不能让一个地方出列、不能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当前,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快破解“三农”发展难题,让7亿“老乡”都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把深化农村改革的意义,等同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

  凡此种种,都是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弥合城乡鸿沟,让山清水秀的农村,既充满田园牧歌的乡野诗意,又具备现代舒适的城市品格。

【二】 城乡协调,进行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其次表明,要把“老乡”的需求点和满意度,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城乡共荣。)

  10年前,说到浙江,很多人会想到民营经济;今天,说起浙江,大家会把目光投向农村。中国城市化的步履依然匆忙,浙江却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引领中国人迈入乡村生活的新潮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包含着农民群体对现代生活的渴盼。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恰是响应农民群众呼声、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2010年,在迈向农业现代化的路途中,在多年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基础上,浙江创造性地谋划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开启了农村发展的大时代。

  这是一场由表及里的美丽蜕变:越来越多的乡村,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文为魂,以人为本。如今全省已形成美丽乡村精品村312个,创建整乡整镇“美丽乡村”镇74个。美丽乡村,更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精致样本。

  当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张时,浙江再次为乡村发展找到支点。以中心镇、小城市为依托的新型城镇化,主动承接大中城市资源的转移,有效服务乡村发展。自来水、管道煤气、体育设施、医疗卫生……城市公共服务,在中心镇和小城市酝酿发酵后,向农村延伸。快速崛起的中心镇和小城市,承载着农民的梦想,一路向前。

  5年间,小城市活力迸发,农村面貌翻天覆地,古村落悄然苏醒,农家乐遍地开花,民宿经济迅速崛起,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公共资源不断延伸,各项改革持续深入,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差距不断缩小……浙江农村,从沉睡中彻底苏醒,惊艳亮相于世人眼前,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蓝海。

  “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始终没有忘记农村。城乡对流总会有平衡的一天,我们的家园和记忆,都不能荒芜。而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会为我们保留一片留有温馨记忆、充满乡土味道、蕴含勃勃生机的家园。

【三】 浙江农民,奔跑吧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再者表明,农业的巩固、农民的增收、农村的发展,主要还是得靠“老乡”自己。农民的首创精神,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源动力。)

  浙江的辉煌,大多是农民群体创造的。从30年前乡镇企业拔地而起,到20年前民营经济遍地开花,再到10年前开启绿色发展,浙江农民以身化蝶,翩翩起舞。

  义乌何斯路村,用一片薰衣草,盛开成城市的后花园;安吉农家乐,用一碗农家饭,征服了城里人的味蕾;遂昌高坪村,用一间农居房,火热了沉寂的山乡;而玉环县龙溪镇山里村,只是用几只石头恐龙,就改变了村庄的命运和轨迹。

  2014年,浙江旅游村达856个,全年实现接待游客1.75亿人次,营业收入175.36亿元。其中,接待游客数、直接营业收入、游客购物收入分别增长25.1%、26%、34.8%,农民收入80%来自二、三产业。这组数据,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浙江的生动演绎和印证。

  一根网线,联结城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浙江农民又追赶起电子商务的新时代。“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农村”、“互联网+民宿”……借助地方网络平台上线,浙江农民把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土货和风景,轻松卖到时尚都市,卖到全国各地。

  为什么浙江农民那么富?当2014年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0年领跑全国的消息传开后,很多媒体如是发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专家分析说,城乡之间藩篱破除,城乡资源互通互促,青年返乡创业,农村改革红利释放,浙江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同步富有起来的,还有浙江农民的精神。接续美丽乡村建设,一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乡风重塑运动,涤荡着浙江农民的心灵。随着“我们的家训——浙江百姓重家风”和好家风建设活动的铺开,百姓的乡土自信重新唤回,越来越多的乡贤,活跃在农村基层文明建设的舞台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天,浙江乡野被植入的内生动力,开始显现出惊人的力量。风生水起是乡村。期待下个五年,更多的故事,流淌在乡间。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015-11-10 浙江日报2015-11-1000009;4063690;浙江日报2015-11-1000014;浙江日报2015-11-1000013;浙江日报2015-11-1000015 2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