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绍兴“花木第一村”全面关停污染企业

棠棣之花,开在漫山遍野处

  编者按: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绿色发展的美好图景。美丽中国、包括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月中旬,全省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将在绍兴柯桥召开。而有着绍兴“花木第一村”之称的柯桥棠棣村,正是当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不久前,棠棣村关停村内最后一批工业污染企业,以更新的面貌与更坚定的决心,开启了村庄发展的新征途。

  本报见习记者 马可远

  区委报道组 张兴刚

  “漓渚满目绿无涯,棠棣无处不逢花”。正如诗中所云,位于绍兴柯桥西部山区的棠棣村,一年四季都被花木覆盖。

  都说靠山吃山,但棠棣村民却并没有糟蹋老祖宗留下的绿水青山,而是另辟蹊径,在全国花木市场闯出了一条生路,小村也因此获得了绍兴“花木第一村”的美誉。最近,随着村里的最后一批工业污染企业被陆续关停,这个花木漫山遍野的村庄,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呈现出新的生机。

告别,最后的工厂

  驱车驶入棠棣村,刚入村口就能看一个巨大的玻璃房。这里便是省内一流的兰花种植、培育基地——兰谷苑。

  玻璃房内,7000余盆高洁淡雅的兰花在花架上整齐列队,郁郁葱葱,蔚为壮观,价格最低的为200多元一盆,最名贵的“端梅”,每苗价格高达12万元。可谁能想到,就在半年前,如此风雅之地竟是村中最后一批工厂的所在地。工厂中排放出来的废气,不时弥漫在村子上空。

  从排污工厂到养兰基地,村民徐国良见证了这块土地上的变迁。

  20多年前,兰谷苑所在地建起了一个漂染厂。然而,滚滚金钱进村来,一江废水向外流。2006年,由于经营以及环保等压力,漂染厂黯然关门,已升任车间主任的徐国良没有重操旧业,继续混迹于漂染行业,而毅然选择了二次创业,做起了花卉苗木生意。凭借着勤劳以及老乡人脉,徐国良如今已在广东佛山花卉世界有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当时没有什么环保意识,能赚钱就好。”徐国良回忆说,漂染厂关门以后,取而代之的是4个生产拉绒、彩色蜡笔等产品的小工厂,污染依然存在。

  “都是乡里乡亲的,大家也不好意思说。”村支书刘建明坦言,直到今年5月,通过镇政府以及村委的劝说,这些小工厂才借着整治小微排污企业的东风,纷纷搬离棠棣村。腾空后的厂房,则租给了柯桥郡亭兰花公司,开出了这家“兰谷苑”。如今,全村没有一家污染企业,有的只是满山遍野的花木。

见证,发展的飞跃

  搬离污染工厂,村里的经济又该如何发展?在棠棣,3个神奇的95%现象,早已给出了令人安心的答案。

  长期以来,该村95%的劳动力直接或间接从事花木生产和经营,95%以上的土地种植花木,村民95%以上的收入来源与花木有关。以花木为主的绿色经济是棠棣村的致富法宝。201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远高于省内平均水平。

  每天清晨6时,村民刘建明就早早起床了。如今,年收入百万以上的他,并没有急事需要早起处理。但几十年来起早贪黑打拼所养成的生活作息,早已融入血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年仅十六七岁的刘建明开始独立谋生。清晨,他带着饭菜上山采花,直到天黑才疲惫而归。如此往返一周,凑齐一扁担的花朵,再坐上绿皮火车颠簸8个小时,方才能到达位于上海江阴路的花木市场销售鲜花。“一天卖不完,晚上就躲在小旅馆里,理下花草,第二天继续卖。”他说。

  在棠棣,许许多多的“刘建明们”走的都是类似的发展道路。舟车劳顿,筚路蓝缕,哪里有市场就往哪里钻。如此的辛苦付出,换来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996年,刘建明承包花圃,成立公司,开始走规模化之路。如今,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以及专业的设计团队,接待全国各地的花木工程生意。动辄几十、上百万元的生意,谈笑间便已轻松拿下。

  其实,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早已埋在村民心中。刘建明告诉我们,虽然村中的污染企业一直存在,但绝对不是主流,大家一直认为,在棠棣,只有花木生意才是正业。

  “没有棠棣人,就开不好花木市场。”如此豪言,道出了村民们足够的底气。如今,全国各地的花木市场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国内兰花约50%的新品种,80%的老品种出自棠棣。不仅如此,棠棣人还把花木生意做到了国外,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展现着浙产的花木艺术。

拥抱,美好的山村

  村子绿了,钱袋鼓了,村民还将目光投向了远方。

  如今,村民徐伟凤家的厨房里,总是放置着蓝、黑两种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每只垃圾桶上都套着对应颜色的垃圾袋。每天吃完晚饭,她就会把剩饭、剩菜等可回收的垃圾扔进蓝桶,而其他一些不可回收的则放进黑桶,第二天清晨出门时再把两只垃圾袋分别扔进村道上同样颜色的大垃圾桶中。一会功夫,村里的清洁员则会骑着三轮车将垃圾运到村口广场。

  今年10月,村口广场建起了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可回收的垃圾,通过微生物有机废弃处理机发酵等一系列程序,最后变成有机肥,免费赠送给村民肥沃花田。

  眼下,当不少城市还在为试点垃圾分类而伤神时,棠棣村已经提前完成了这一目标。除了及时清理厨余垃圾,该村还完成了生活污水智能化处理示范站点建设,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三重门”,污水成了清水,流淌在村口的人工湿地上。

  棠棣村的美,不仅在于垃圾的处理以及村庄面貌的赏心悦目,更源自于每位村民内在的文化修养与精神风貌。

  一个人口只有1500余人的村庄,却拥有戏迷俱乐部、书画俱乐部、摄影俱乐部等9个村级民间文艺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富起来的棠棣人,亦始终不忘家乡建设,通过成立乡贤参事会,捐款设立棠棣村文化礼堂公益基金,为村里的文化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19 棠棣之花,开在漫山遍野处 2015-11-10 浙江日报2015-11-1000008;4063896;浙江日报2015-11-1000010;浙江日报2015-11-1000012;浙江日报2015-11-1000013 2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