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望乡

平阳钱仓村创办农民国学读书会

鳌江畔,又闻诗书声

  编者按: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位于平阳鳌江畔的钱仓古村,创办农民国学读书会的目的正在于此。在研习国学经典与村庄历史的过程中,村民们的自豪感与主人公意识增长了,村庄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也随之增强,曾经荒芜的精神家园正在日渐丰盈。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浙南凤山脚,平阳鳌江畔,老街古道里,夕阳西下,垂髫孩童诵歌谣。距平阳县城10公里左右的钱仓村,这样的小调,最近时常回荡在小巷中。

  “这是国学读书会上老师教的。”看到陌生人的夸奖,孩童们一脸骄傲。原来,当年诗人陆游在钱仓所作的《卜算子·咏梅》,如今被编成了本土化童谣传唱。经历千年风雨洗礼,钱仓古村已然没有了往昔的盛景,但琅琅书声却给这个美丽乡村增添了几许别样的韵味。这一幕,还得从钱仓村创办农民国学读书会说起。

逝去兮,

千年古韵凝乡愁

  钱仓古村,始于晋,盛于宋,因吴越钱王停驿而闻名,因陆游咏梅而流芳,旧时文风鼎盛,是山水画家黄公望、东海名儒史伯璿的故乡。宋时此地商贸繁荣,百姓富庶,曾是温州四大名镇之一。

  行走在老街青石板的小巷中,仿佛时光流转,透过古街两旁石木结构的商铺、民宅,依稀能感受到旧时的繁华,而眼前的一幕,更多的是安逸祥和:稚嫩的孩童一边写着作业,一边偷看着电视;一脸质朴的妇人守着熟睡的婴儿,手里密密缝着衣服;两鬓斑白的老者围坐棋盘边,旁人聚而观之,时不时传来乡音私语声……

  “这是钱仓遗存的老街坊。”钱仓村村委主任周仁多说,受自然、经济发展和人为破坏等诸多因素影响,古村风貌受到很大破坏。

  周仁多是土生土长的钱仓人,他见证了近50年来钱仓的变迁:古城门、护城河、板车跨石桥、摇橹船泊岸,古街集市会摊鳞次栉比;如今繁华街道三五条,热闹商铺两百家。“钱是挣到了,但历史的风貌弄丢了,唯有老街还能捡些残存的记忆。”在外乡客人面前,周仁多介绍的语气里,颇有无奈与不甘。这个年轻时就喜好四处游走的背包客,也曾遍寻国内各地古村风貌。他乡的美景,频频勾起他脑海里故乡的记忆。

  2013年回乡当选村委会主任后,周仁多找到了一解乡愁的办法——在村里筹办国学读书会,挖古村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掘先人脍炙人口的典故事例,用通俗的口语讲述出来,让钱仓人重新认识家乡,做有文化的古村村民。寻师友、问老者、搜资料、翻典籍……周仁多身体力行,让心中的国学梦渐渐变成现实。

求索兮,小村沧桑故事多

  在钱仓古街,有一座石砌的古城门。沧桑的城门石藏着许多故事,村民们大多不知,老人亦如是。据史载,这座城门是明朝隆庆年间为抵抗倭寇入侵,由当时平阳县令朱东光捐俸禄建成的。城门原有5个,水门有3个,现仅此座东城门留存,后来因周边道路垫高,不得不对这东门也进行了改造。这样的故事一经说开,安静的老街便多了几拨前来瞻仰的村民。

  “东城门外往南便是上埠码道,以前人们从这里渡到鳌江的南岸,站在江边的古埠头,看那潮起潮落,让人感叹世事变迁。”周仁多说,抚摸着城门石暗叹先人智慧与英勇,看到村民的热烈反应,筹办国学读书会的信心更足了。

  翻开钱仓古村历史资料,读书会取材的故事从这里发掘:木门楼、石牌坊、古驿道;凤冠岩、钱王楼、金钱会遗址;还有金钱古街上,李宝深当铺、鲍氏绸缎庄、隆泰糕饼、裕泰南什、恒丰染坊、打铁店、弹棉坊、圆木店、刘昌伞骨作坊……不胜枚举的历史古迹,仿佛给国学读书会预先安排了几个学期的课程。

  “国学新风进乡村”、“东海名儒故乡”……钱仓村办公楼过道里,国学风宣传画几步一幅,颇有尽述钱仓历史之势。经过一年左右的布置,从钱仓中心小学到钱仓村办公楼,已经有两个固定的国学读书会场所。几乎每周都会有当地乡贤和有文化的宗族长者前来为村民讲解国学文化。

  从钱仓历史到儒学,再到民俗文化,课堂的内容颇为丰富。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的课堂都设了条不成文的规矩——不能照本宣科。讲述者根据史料考证或传承记录,用当地方言逐一细述开来。比如,由钱仓古村数十口古井的消失,引申到饮水思源要感恩;从清代贞节牌坊树立的故事,引申到信义口碑重千金;从钱仓古城门毁七存一,引申到凤山石刻古迹的保护……

  “上一堂课如同一次短时穿越,最后都回归现实生活。”钱仓村委委员刘思成说,他有时会组织朋友趁着周末,到课上所提的古迹赏人文风景,谈古论今一番。

归来兮,国学新风聚人心

  “当年史伯璿学习之处在今天钱仓哪个位置……”下午2时许,新一节国学课堂上,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在讨论中发出掌声。课上所提的元代名儒史伯璿便是钱仓人。此前开设国学课时,村里人认为,讲钱仓文化,不得不提史伯璿,因此该国学读书会后来便命名为“史伯璿读书会”,寓意刻苦求学方集大成。

  现场50多个村民学员中,扶老携幼结伴来听者有之,年轻情侣携手来听者也有之。“钱仓的历史文化,国学里的孝道、礼仪,这些都是好东西,现在年轻人真要多来听听。”78岁的老支书刘维永几乎每次都来听课,作为村里的长者,又曾任村支书多年,他对钱仓的了解和感情自是比常人更深。

  “能否再讲讲西浦片的一些典故?”20多分钟过去,29岁的缪存铭听完一堂课,意犹未尽。之前,他从读书会听到钱仓西浦缪姓族人的故事后,便开始寻踪之旅。从山东到福建,再到省内绍兴,小缪放下生意,琢磨起宗族文化来,对村里之前重建西浦桥也格外关心。如今西浦桥重修,筹资80多万元,全手工石头打造,村民们自发前来帮忙者众多,小缪也出了力。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钱仓人更不能忘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钱仓村委主任周仁多说,国学读书会的熏陶,不仅丰富了村规民约的内容,也让孝义、诚信、仁爱内化到村民的生活中。如今,街上难见随地吐痰和倾倒垃圾现象,凤山上凿石毁树的也少了,7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与村民们也能融洽相处。在国学读书会的学员中,甚至也出现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影。不久前,浙江农林大学《千村故事》“五个一”行动计划执行负责人王景新教授一行也慕名而来,考察读书会的创办及发展情况。

  谈及这些变化,钱仓人并不满足。因为古村开讲国学固然新鲜,但光是一言堂是不够的。接下来,村里想为史伯璿读书会开设微信公众号,让村民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所见所闻及时分享传播。“历史文化村落承载着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记忆,寄托着人们心灵深处的乡愁。”周仁多说,钱仓的乡村建设不能只有外表,更要有内心,特别是村民对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样钱仓后代子孙,不论是漫步于“东篱”之下,还是相聚在“兰亭”之旁,抑或是独处于“断桥边”,回望故乡,都能有所收获。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20 鳌江畔,又闻诗书声 2015-11-10 浙江日报2015-11-1000012;4058413;浙江日报2015-11-1000015;浙江日报2015-11-1000014;浙江日报2015-11-1000017 2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