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阅读会

瑞安三位本土作家合著南戏鼻祖高明传记

一曲《琵琶记》,至今传乡音

  本报记者 徐齐

  见习记者 王艳琼

  600多年前,瑞安戏剧家高明三年创作一曲《琵琶记》,弹奏千古绝唱;600多年后,三位瑞安“草根作家”历时三年撰写30万字人物传记,追寻历史乡贤。日前,由瑞安作家金春妙、张益、胡少山合署笔名金三益撰写的《琵琶情高明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0月29日,温州市委宣传部举行了该书的发布会。

  “高明是浙江人宝贵的文化财富!” 发布会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刘彦君评价。高明,字则诚,1305年出生于温州瑞安,自小聪慧,对南戏痴迷,曾做过十来年元朝官吏,为官清廉,生性耿直,替百姓办了不少好事。他专心致志三年创作而成《琵琶记》,上继宋元南戏,下开明清传奇,创设的剧本形式与表演格局700年来基本未变,被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中国伟大的戏剧家”。

  2012年,高明作为温州市唯一的文化名人,入选国家级文化重大工程《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与他同列的有孔子、屈原、李白等124位著名人物。而除高明外,浙江入选的文化名人还有鲁迅、王阳明和黄宗羲。

  名人传记通常会向知名作家约稿,为何此次选取瑞安本土作家撰写?“因为本土作家写本土名人的故事更能写出真情实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回答道。

  该书作家之一张益,年已古稀,系瑞安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会员,对高明颇有研究。2011年提出创作意向后,他找到了与高明同乡的“70后”女教师金春妙和擅长人物采写的中年作家胡少山,组成了“老中青”金三益组合。

  “关于高明的历史记载不足千字,我们还原成30万字实属不易。”该书执笔金春妙回忆起三年的走访调查撰写之路非常感慨。作为同乡人,金春妙成长之地与高明生活故居仅一桥之隔,从小听了许多高明的传奇故事,但回望总觉遥不可及。撰写过程中,她不停地翻看高明的肖像,想象自己和高明游过同一条河塘,逛过同一个庙会。每当她把目光投向古戏台,依稀会看到高明的影子在人群中熠熠生辉。每当她夜深人静伏于案头,泪水总是模糊双眼久久不能平静。“尽管他已经逝去600多年,但我依然觉得他并未走远,并时时与我对话。”

  “辞官才子:迎彩霞,送黄昏,且记琵琶戏一本”,这是金春妙为这部作品所作的最后一章,也是她为高明画上的最后一笔。那天晚上,她按捺不住内心积聚三年的辛酸,号啕大哭颤抖不止!事实上,除金春妙外,张益和胡少山在创作过程中,也因为过于投入,都曾相继病倒。

  金春妙坦言,历史上留存的高明形象都是零散碎片,至今没有完整传记。因此,把高明生平事迹系统记录下来并留于后世是必行之事,更是他们的职责。三年来,三位作者沿着高明求学为官的足迹一路寻访,丽水南明山、义乌博物馆、杭州河坊街、天台国清寺……他们还冒着台风驱车前往宁波,寻找高明隐居创作《琵琶记》的栎社,几经周折,发现高明作为遗民逃难居住的沈光文古宅;冒着高温去北京国子监找到元代进士名录碑、元大都与内蒙古正蓝旗的元上都古城……

  “高明是中国文化名人,更是我们瑞安人的骄傲。”金春妙坦言,撰稿完毕,在她心中,高明已经走下历史神坛,仿佛就是同乡的亲戚朋友,值得每个瑞安人纪念传颂。

  “现在好多青少年不知道高明,甚至很多当地人也都忘却,这种文化断层现象是不能忽视的。”张益说道,他撰写高明,只想让高明的思想文脉得以有效传承。

  近些年,瑞安市成立了高则诚研究会,《琵琶记》也不停在瑞安民间演出,1993年修建于高明故乡的“高则诚纪念堂”也崭新如故。该传记出版后,已送出100本于纪念堂,发放200本至瑞安各村,该书还计划改编成影视剧作。这位名人虽已随风而逝,但这曲琵琶声仍悠悠传唱。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阅读会 00019 一曲《琵琶记》,至今传乡音 2015-11-06 浙江日报2015-11-0600015 2 2015年11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