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艺文志

文章导航

潘天寿点名留校任教的毕业生、中国美院81岁花鸟画家卢坤峰闭关6年的力作亮相

坤舆既安 奇峰秀出

  本报记者 刘慧

  这是一个期盼已久的时日——11月5日,“名家懿式·卢坤峰近作展”在杭州国画院美术馆展出。这也是81岁的老画家卢坤峰先生的首次个展。出展的150多幅作品是他近6年来闭门谢客创作的数千件作品中筛选出来的精品力作,也有部分数十年来从未与读者谋面的写生稿。

  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画者——卢坤峰先生曾凭借一幅其主创的《毛竹丰收》轰动全国画坛,并作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他又是当年潘天寿院长亲自点名留校任教的毕业生。

潘天寿言:

坤峰是不可限量的

  深秋,西子湖水将杭州国画院美术馆染成一派古老水墨的新天地——宣纸上,那些竹,或一枝,或一丛,疏影横斜,烟岚浮动,仿佛一轩南窗,谛观淇园岁月,天姿绝响;又若夏露含晖,秋云疏淡,那一竿竿潇洒的墨竹,却总将观赏者的心神凝聚月影摇窗、微雨分翠的时刻。

  展厅里,许多追随而来的年轻观众可能并不清楚,卢坤峰为画坛所瞩目,是在1972年,他主创《毛竹丰收》所画的清江竹林之景,不仅笔墨丰满,而且意境清远,为那时喧嚣环境中的人们送来了一阵清凉之风,人民美术出版社后来还将其作为年画出版,所以至今犹为人们乐道。

  笔未到处气已吞。试看卢坤峰画竹不仅依然秉持着传统理念,而且在营造自己独特风格的时候,更强调了清风穆如的境界,颇有元人情韵。但他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画竹,而是把自己所擅长的禽鸟蛱蝶引入竹林,此次近作展上全新的大幅画作,不仅拓宽了画竹的境界,也更勃发了画境中的无穷生机。

  现为杭州国画院院长的金鉴才之所以提议为当年这位大师兄举办这场个展,是因为当年的院长潘天寿的话总让他难以释怀:卢坤峰画兰竹已臻至境,而从技法深度和风格高度上,也是可以比美于古人的。他的画很耐看,这其中的原因不只是功力深厚,而是综其大成。早在1964年,潘天寿看了卢坤峰的毕业创作《鹅》后,脱口赞曰:“坤峰是不可限量的。”

  守常通变,变莫能测,卢坤峰绘画成就之广度与深度皆非常人可及,他固然擅长兰竹,但他更是一位花卉、翎毛、虫鱼无所不精,工笔、写意兼长的高手。卢坤峰的优秀作品也将成为承前启后的典范。

卢坤峰说:基本功绝对不能欠债

  坤舆既安,奇峰秀出。这是金鉴才在美院上学时第一次看见卢坤峰的《油菜花》时发出的真实感叹。

  早在1960年,经吴茀之先生介绍,正在就读浙江美院附中的金鉴才,结识了正读浙江美院大二本科的卢坤峰。“因为深得潘天寿先生等画坛前辈们的赏识,所以他的画名,已在校内甚至社会上传得沸沸扬扬。”至今金鉴才还背得出当年余任天先生为卢坤峰早期作品题过的一首诗:“帖背画梅忆复堂,笔精元书亦生光。少年乘兴一挥洒,想见峥嵘岁月狂。”

  卢坤峰先生1934年生于山东平邑,从小跟随当地有名的中医父亲,在行医途中游历过无数名山大川,也投宿过无数的大小寺庙。白天,是那满目青山翠竹的鸟语花香,慰藉着他无邪的童心;入夜,那佛灯下斑斓的壁画,潜化着他萌动的画意。

  至今,留给老一辈画家的印象,还是那个:大夏天外,差不多都穿在身上的那件救济站派送的战俘粗黑呢大衣,系在腰间的也不知是麻绳还是草绳也早已分辨不清了。脚上那双露着脚趾头的破皮鞋,让同学们打老远就能听出是卢坤峰来了。“那个时候真是穷,穷到何种地步,真令人难以启齿。”在画室,记者面对面静静地倾听卢先生讲那过去习画的故事。

  “你可能不相信,我上大二时才吃上了人生的第一个月饼,那个香啊,真是从嘴里甜到心里。”那是1961年中秋,卢坤峰拿着当时发到的五张月饼票找到金鉴才,同样未曾尝过饼味的金鉴才终于向同学借来了5角钱。于是两人兴冲冲地跨出校门,从湖滨到断桥,经过白堤,到了苏堤以后就没有卖月饼的商店,一直走回到清波门食品店,忽又觉得应该在平湖秋月吃月饼合适,于是又重新出发走到平湖秋月,买了5个大月饼,又兴高采烈地从西泠印社翻过孤山,终于在放鹤亭停下脚步,对着中天的一轮孤月,分享了这终身难忘的月饼。五十多年过去,两人回首往事,却也是那艰苦岁月一段弥足珍贵的快乐校园时光。

  在金鉴才眼里,卢坤峰并不是一个幸运儿,他的成功绝非来自偶然间的机遇。他是经由一条特殊艰难的途径去攀登艺术险峰的。他更是当代中国花鸟画坛上少有的忠实、骁勇、坚韧、刻苦的斗士。

  遥想当年,卢坤峰最羡慕的是班里的上海同学。“因为画工笔画,对毛笔要求非常苛刻,我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买好毛笔。”眼巴巴干着急的卢坤峰,只好等到上海同学把不能用的毛笔扔到垃圾桶后,再把它捡回来清洗干净,用剪刀一支一支地修剪成“世上最好的”能画工笔画的笔。只可惜手艺再好,也对付不了那细如毛发的鸟儿的眼睛和花蕊,于是,卢坤峰也只好趁下课十分钟的间隙,再借同学们的好笔画龙点睛了。

  难怪学长方增先感叹:卢坤峰走的是一条充满个性而又踏踏实实的习画之路,他那内在的创造热力,犹如火一般的旺热。

  就在院长潘天寿亲自点名留校任教和婚后的生活中,时代背景不可能让卢坤峰过上能卖画养家糊口的好日子。没有纸,就买最便宜的毛边纸;买不起毛边纸,就捡旧报纸。“实在不过瘾,实在憋不住了,他就把家里大小本子的纸片用米饭粘在一起画,反复地画。”美院的同学、夫人杨光揭老底说,真是所有能想到的办法都被他想遍了。那时候,他最盼望的是或许有带着宣纸的朋友和学生来敲门——这个傻傻乎乎的人啊,每天就这么望眼欲穿地等啊等啊,最后等到的是夫人送他的“老等”绰号。

  可是,这个“老等”从来不等时间从自己生活中溜走。实在等不到送上门的宣纸,他便一头倒在床上,用他特有的山东腔,大声地吟诵诗词歌赋。他满脑子的唐诗宋词就是那时累积的成果,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不少名篇他至今还能倒背如流。

  “你别不信,卢先生还真有几乎过目不忘的记忆力。”金鉴才直言,这样惊人的记忆力再加上超常的刻苦努力,造就了卢坤峰在当代花鸟画界的地位。说实话,卢坤峰最大的优势就是基本功扎实——从宋人的工笔重彩,元人的逸笔水墨,直到近代的意笔大写,他无不认真揣摩,细心实习;当时美院图书馆的画册,甚至画面上的某个细节,几乎都拷贝在了他的记忆中。

  卢坤峰曾说:“基本功绝对不能欠债,欠了债就是高利贷,一辈子都还不清。”正是赖有这一常人无法企及的优势,支持着卢坤峰的创作实践进入了新的高峰。

许江点赞:

诗书画兼具的引领者

  绚烂之极,复归平淡。

  对于在当代画坛声望极高的卢坤峰而言,他深知只有保持住一颗静心,才能洞察绘事的古今之变,才能把握住自己的渐顿之悟——浮躁的“创新”未必能胜过沉静的“复古”。也许,人们对“雅”与“俗”的关注应该大大多于“新”与“旧”的争论。

  有了这样的艺术理念,深居吴山脚下画室的卢坤峰在恬淡宁静中写出的梅、兰、芭蕉以及稻菽……自无哗众取宠之姿,却具澡雪精神之功。

  多年不见,恰似相见。人们惊叹于他全新呈现的又一片盛放于中国画坛的姹紫嫣红——以工写兼能,似古实新的画风,无疑又为当代树立了新标杆。

  曾被潘天寿院长赞誉的卢坤峰难能可贵的是,又好写生,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无论奇葩珍禽、野卉闲鸟,一一收揽笔底,蕴罗胸中,与前人图式相为印证而又互为开拓。因此,他的画风既是传统的,又是时代的、个人的,诚如陆俨少先生评其“得青藤八大遗意,然能融汇两家而出于自运,盖不如是,青藤八大不足以为青藤八大,而坤峰不足以为坤峰也。故青藤八大不能为坤峰,而坤峰亦不能为青藤八大也,即所谓各寻门户自当家也”。

  参得静中无穷趣,懒看红紫落莓苔……细细品味,那一幅幅摇曳于竹林间的各色花鸟画,以及从未谋面的《墨兰说》、《翎毛写生》等大量的写生稿,真可谓境清入骨,了无尘滓,极自然之妙理,开图绘之新面。

  而卢坤峰的艺术成就,正在于他对诗、书等画外功夫的孜孜矻矻、身体力行。他时时吟咏,日日临池,并使之内化成为人格的修养,外化为绘画的意境和笔墨。他的诗什,常见于题画:

  如他写兰:楚水清漪楚月寒,美人莫怨隔云端;素心合有香魂在,留取年年带笑看。

  如他写竹:爱写春风以旧时,一灯对酒笔纷披;可怜已老如花凤,谁共楼头唱竹枝。

  如果说,一位画家的画格取决于品德、性灵的磨砺,那么,应该知道传统的诗文修养对性灵的充实也是至关重要的。卢坤峰的画格清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知命之年的矢志学诗,朝咏夕吟,积以时日,至今已经登堂入室。言志抒情的诗词创作,无疑成了他艺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莫道春早与春迟,万蕊千花总入诗。不信试看双寿鸟,凌风飞上最高枝。”你看他的勾勒,婉丽中见挺劲;他的傅色,妍丽中具清新——《山鹊蛱蝶》和《花木鸣禽》则集中体现了他工笔花鸟画的特色。

  难怪,人们从他此次展现的大量的意笔花鸟中看见,尤以小写意当行出色。这种小写意兼工带写,容量颇大,既可“细斟慢酌”似的吸取恽寿平、华嵒之法,亦可“浮一大白”似的一挥陈道复、徐渭之笔。由于他广学博采,因此他能成为笔无定法、画无常格的善于变化的高手,这与明清之后一格终守的画家大有不同。再把“格物致知”得来的生活感受和搜知妙创磨砺成的表现能力融会于中。从而使作品展现出无穷清新的诗境。

  “在以潘天寿先生为代表的雄朴画风笼罩着的浙江美院,卢坤峰却能走清逸妍秀之路,成了又一个可贵的异数。”院长许江坦言,这个异数的产生,应归功于他对自己“北人南禀”气质的明哲认识,不作追逐时风之事;也应归功于中国美院老先生们教学思想的开明、包容,能得因材施教之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那段特殊年代前以潘天寿为首的老先生们,不但是杰出的大画家,也是杰出的艺术教育家。教出了许多创作风格各异的画家,卢坤峰先生是其中最优秀的画家之一,也是诗书画兼具的画坛引领者。

  “平时作大写意画,下笔如风雨,一日尽数十纸而不能自休,善者多变故莫能测。”中国美院中国画系教研室主任、长子卢勇说。这,也许正是卢坤峰近年淡出江湖“每天宅在家里”劳动着的一个镜头。然而,对于耄耋之年的他,或许正是明智之举。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艺文志 00020 坤舆既安 奇峰秀出 2015-11-06 4060914 2 2015年11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