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深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文章导航

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传统驱动力量明显减弱,经济发展面临的增速下行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增大。“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了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牢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坚持创新发展要培育发展新动力

  “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明显回落,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按照《建议》要求,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可见,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发达国家成熟技术基础上,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但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和生产要素供求关系的变化,我国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土地、矿产资源等供求接近上限,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等途径实现技术进步的空间逐步缩小,传统发展动力减弱。

  首先是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渐失,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至7.3%,2015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为7%。影响潜在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供给不足。我国面临“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即劳动力短缺与工资持续上涨并存。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根据人力模型预测,“十三五”期间劳动年龄人口还将平均每年减少200万人左右。

  其次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部需求不振,出口增速回落过大。2015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微增0.6%,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低,这显然与全年出口6%的增长目标相去甚远。而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外需持续低迷和传统竞争优势渐失。我国高端产业受到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的挤压,低端产业又受到东南亚国家低成本竞争,由此带来投资增长速度放慢,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因此,“十三五”时期,为了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寻找和培育发展新动力。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核心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国家在进入工业化后期,资本积累和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将趋于下降。也就是说,工业化后期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要素质量提升、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驱动。“十三五”时期,随着中国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而生产量仍能增加的部分,增加的这部分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只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速下调后,企业盈利仍可达到或接近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的水平,政府财政收入仍可实现较快增长,就业仍可保持稳定,民生仍可继续改善。

  可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应主要围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展开。一方面,提高人力资本质量。虽然我国劳动力数量将持续减少,但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可以显著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加强研发和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促进创新驱动。2014年中国研发占GDP比重提升到2.09%,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2013年OECD国家平均值为2.4%,其中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分别为2.9%、3.5%、4.2%和2.8%。除了研发投入以外,通过应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可以大幅度提高传统行业的生产效率。

  二、坚持创新发展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手段,更是坚持创新发展的主要途径。创业创新活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创业创新活动可以为社会积极创造新产品、新价值,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投资活动、消费活动也更为活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创业创新活动的活跃。因此,创业创新活动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从现实来看,创业活动的活跃程度也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繁荣相伴的是新创办企业数量的增加,与经济萧条相伴的是倒闭企业数量的增加。创业创新活跃地区往往也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创业创新不活跃的地区同时也是经济相对发展滞后的地区。因此,按照《建议》要求,坚持创新发展,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保就业的有效途径。一个人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具有创业创新的许多有利条件,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既解决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又促进了社会就业。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力并不是大型企业,而是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据相关调查,在就业创造过程中,就业人数在500人以上的大中型企业贡献较小,就业人数在1至19人之间的小微企业对于就业创造的贡献最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小微企业,对于我国保障和扩大就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7000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如果把全社会每一个细胞都激活,就会使整个经济肌体充满生机,进而汇聚成巨大的推动力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蕴藏着无穷创意和无限财富,是取之不竭的“金矿”。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全社会发展动力。2014年,我国大力开展商事制度改革,简化便利工商注册程序,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形成新的创业热潮。据统计,2013年,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3%,2014年这一比例达到了2.9%,上升0.6个百分点。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调结构的有效途径。成功的创业活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当创业者发现一个新的产业机会,并且在这一行业中创造巨大价值之后,很快就会有追随者进入这一行业。众多的创业者在同一行业内部共同开垦的结果是使得这个行业内部的细分市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需求被深度开发,而且围绕核心的行业延伸出来很多附带的价值和需求,更多的资金也被吸引到这个行业中来。因此,创业活动对于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作用最终导致了整个国家或区域范围内的产业调整,众多有能力的个体和大量的资金不断流入新的产业,旧的产业结构被重新调整。

  从实际发展态势来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服务业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跨界融合的领域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上半年,从新产业角度来说,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仍然保持两位数增长,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近5个百分点。从新业态的角度来看,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过去两年连续高增长的基础之上,2015年上半年增长速度近40%。与传统产业普遍面临下行压力不同,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产业、新业态增长速度快、成长性好。因此,按照《建议》要求,坚持创新发展,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坚持创新发展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消费需求不仅是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潜力所在,而且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建议》指出:“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议》不仅将消费需求置于首位,而且强调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可见,“十三五”时期,在促进“三驾马车”均衡拉动增长的前提下,消费对经济的增长贡献将要明显加大。这意味着,从改善13亿中国人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寻找、发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以民生作为着眼点来推动创新发展,体现了经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发展理念。

  经过近几十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步入发展型阶段,在经历了投资大国、生产大国的第一次转型之后,中国正处于迈向消费大国的历史拐点,如何建立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成为第二次转型面临的现实挑战。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后,投资及出口对GDP的影响呈现下降趋势,居民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种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变化消费结构升级,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倒逼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因此,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从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实现由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外循环”增长模式,向创新和消费拉动的“内循环”增长模式转型。随着中国进入上中等收入社会,居民消费将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具有“先导型”的特点,对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旅游休闲以及培训教育等服务型消费需求快速上升。并对中等收入、低收入居民产生较强的示范效应,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消费观念、消费偏好以及消费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另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将推动新的产业链及消费需求的形成,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模式的兴起,有力地改善了消费环境,提升了消费意愿,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要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多元化和消费层次提高已经成为趋势,过去的消费侧重于日常必要的衣食住行,未来的消费将更加突出文化、旅游、健康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按照《建议》要求,要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需要大力促进养老家政健康消费,壮大信息消费,提升旅游休闲消费,推动绿色消费,扩大教育文化体育消费。

  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要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当前我国出现生产过剩的主要原因,固然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但不能否认的是,相当部分的过剩属于结构性过剩。因此,必须把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传统产业供给满足的是消费者“衣食住行”的有形商品需求,由此带动了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房地产及汽车等产业较快发展,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这些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均已呈下降趋势。“十三五”时期,消费者需求结构将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趋势,消费者对教育、文化、体育、健康等服务性消费需求明显增加,对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十三五”时期,必须将服务业的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经济的驱动力将由简单的“衣食住行”转向更高层次的“科教文卫”,经济发展模式也由低成本、高耗能、高污染向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

  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要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近年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特征的新型消费业态亮点突出。出门前,手机下单叫专车;午饭时,足不出户用手机订餐……如今,人们的消费方式更多地从“线下”转到“线上”。当前在体制机制、消费环境、优质消费品的供给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消费潜力的充分释放。因此,要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制定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等措施,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以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

  四、坚持创新发展要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艰难跃升,更是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阶段。当前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压力巨大,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投资对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依然很大。可以说,“稳投资”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按照《建议》要求,坚持创新发展,要“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这为进一步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指明了方向。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仍处在后发追赶进程中,具有良好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投资项目较多,可投资空间依然较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的生产设备更新改造空间;发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大量新增投资;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城市地下管网亟待更新,基础设施质量需要全面提升;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明显滞后,历史欠账多。另外,按照《建议》所指出的:要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必然需要推进重点区域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促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可以预见,这些经济发展新区域新领域,投资空间非常巨大。

  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核心是要提高投资效率,优化投资结构。投资具有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使命,投资项目要着眼于补短板、调结构、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把钱“花在刀刃上”,投在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领域。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共产品和服务严重不足。目前,我国人均公共设施资本存量仅为西欧国家的38%、北美国家的23%;服务业水平比同等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投资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加大对城市公共设施、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投入,既能补足社会经济发展短板,改善民生,又能在短期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赢得空间和时间。因此,按照《建议》要求,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重点是公共领域,核心是提高投资效率。

  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竞争平等的投资环境,充分调动各类投资主体,尤其是民间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改革核准制度,减少、简化、整合前置审批及中介服务,规范行政审批行为。

  新常态下,新的投资机会很多,靠过去卖地、贷款这样的投融资方式难以满足新的投资需求。需要创新投融资方式、银行贷款方式、发放贷款方式,打通资金来源渠道,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优化政府投资方向,改进投资使用方式,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另一方面要创新融资方式,支持开展排污权、收费权、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质押等担保贷款业务。采取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农业保险等方式,增强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能力。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为重大工程提供长期稳定、低成本资金支持。发展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重点领域建设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

  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在投资过程中政府不仅要利用好财政资金,还要撬动社会和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政府要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共同投资来加强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当前,扩大有效投资,不能再依赖公共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而要切实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式,带动和激活社会投资。也就是说,对于政府而言,不仅要把预算内投资管好用好、优化结构,同时要促进和带动全社会投资,从投资向投融资转变。对属于竞争性领域的产业,可由直接支持具体项目改为设立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创新政府投资方式,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撬动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利用公共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比如,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重大技术创新基金等,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和其他要素资源投入到符合国家总体战略要求的领域之中。

  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要创新公共基础设施融资体制,推广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吸引社会资本参与。PPP模式是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通过PPP模式,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了,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也减小了,从而以创造公共资本和社会资本双赢的格局,带动全社会投资的增长。

  五、坚持创新发展要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将进入发展阶段的转换期,内外部环境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作为一个开放的大国,为了避免经济急剧减速、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一步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必要。

  由于受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传统比较优势弱化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自2012年以来,我国出口已连续三年维持个位数增长,特别是2014年出口增长率仅达到6.1%。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和竞争加剧,倒逼我们必须加快打造对外竞争新优势。以中国装备“走出去”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更多高附加值的中国制造、中国标准到国际市场竞争,促进产能合作,实现出口升级、产业升级。为此,《建议》要求:坚持创新发展,要“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塑造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新优势,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实施优进优出战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的大进大出战略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过去靠低成本简单加工的制造出口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推动我国外贸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从“大进大出”到“优进优出”战略转变,意味着我国对外需求的增长点,已从过去生产消费品的“世界工厂”,升级为向世界提供先进装备制造的重要基地。并以此推进外贸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打造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升级版。

  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加快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面对世界经济艰难复苏的严峻形势,要不断扩大各国利益汇合点。目前,许多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工业化的需求强劲,而中国很多装备和产能质优价廉,综合配套能力强,与这些国家有很高的契合度。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盘活存量资产,还可以在扩大产品进出口的基础上叠加产业出口,能实现各方共赢。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和企业走出去发展势头良好。铁路、电力、通信、石化、航空等领域的大型设备出口快速增长。201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额达2.1万亿元,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约占其中的1/3。2015年上半年,我国又与印度尼西亚签署高铁合作协议,中标俄罗斯高铁设计合同。未来,我国制造业出口和企业走出去还会获得新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丝路基金已投入运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在筹建,这些都会成为装备制造业在海外寻求发展的有力支撑。

  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同比增长14.1%,继续保持世界第三位。根据商务部数据,201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中国对外投资额和吸收外资额相差仅160多亿美元,实现了对外投资和吸收外资的双向平衡,进一步提高了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十三五”时期,中国企业进一步“走出去”,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后必然的一步,也是融入全球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步骤。

  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要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塑造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新优势。国际经验表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减弱之后,应该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弱化之后,需要加快形成技术密集型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优化升级与创新发展。

  【作者为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区域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浙江日报 深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00003 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2015-11-06 4062319 2 2015年11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