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

妙手微创 为心换“门”

浙医二院开展新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本报杭州11月4日讯 (记者 郭兴华 通讯员 方序 鲁青) “躺着太闷,想下床走走。”4日,见到80岁的朱阿伯时,他正在老伴的搀扶下在病房的走道上散步。就在前一天,他刚刚接受了心脏换瓣手术。

  几年以来,家住无锡的朱阿伯感觉身体大不如前,经常胸闷气急。“家在二楼,上楼梯进家门都要喘上好一会儿。”渐渐地,问题更加严重了,他稍一走动就喘不过气来,平时只好待在家里不出门。

  几个月前,朱阿伯病情越来越糟,即使坐着不动,也会出现呼吸困难、心痛和眩晕的情况,晚上睡觉都不能平躺。到医院检查,心脏彩超提示是主动脉瓣重度狭窄,通俗地讲就是控制心脏血流的“心门”出了问题。这个病发展至重度时,猝死的几率高达50%,所以必须要马上换一个新的“心门”。

  按照传统的治疗思路,开胸给心脏换瓣是最佳治疗方法。但家人带着朱阿伯辗转上海的大医院,得到的答复是,由于他年龄大、肺功能也不是很好,还需控制高血压,如果强行手术,很可能下不了手术台。最后朱阿伯经人介绍来到了浙医二院。

  根据朱阿伯的情况,浙二专家们决定使用新型微创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在大腿根部打了两个洞,借助动脉通道,把人工瓣送到心脏并完成更换。跟以往不同,他的这次手术,医生使用了国际上最新型的瓣膜,这次手术,也是这种瓣膜首次在国内亮相。著名心血管病专家王建安教授告诉记者,以前那种瓣膜是自膨胀式或球囊膨胀式的,位置放好“撑开了”,就调节不了。现在这种可以自动调节密封,位置放得不满意,可以重新定位、重新安放。“而且这种新型瓣膜还是带‘裙边’的,换上后会更服帖。阀门关上时关得死死的,不会有血漏出来。”

  术后,朱阿伯恢复良好,让家属欣喜不已。“术后一天就能下地了,也不再气喘了。”朱阿伯的老伴告诉记者。据了解,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为高龄、外科手术高危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带来了希望。浙医二院是从2013年开展这项技术的,如今已做了百余例,年龄最大的患者已90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呈快速增长态势,成为继高血压、冠心病后的第三大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表明,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达13.3%。王建安形容,心脏瓣膜就像水龙头,用得时间长了,开关就会出现各种故障:关不紧或生锈了打不开。如果影响心脏和全身血液循环,就会出现胸闷气急,甚至猝死。年龄增长、先天性畸形都加快瓣膜的退化速度;另外,细菌侵入到心脏造成风湿性心脏病,也会导致瓣膜损伤。“从目前的情况看,和年龄相关的退行性因素越来越明显。”

  瓣膜性心脏病早期和中期症状不明显,甚至无任何症状,如果出现症状,疾病就会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王建安建议,60岁以上的人群要格外注意,半年做一次心脏超声;如果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要坚持用药;同时,在生活习惯上戒烟限酒,多吃水果蔬菜,适度运动。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6 妙手微创 为心换“门” 2015-11-05 4061922 2 2015年11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