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开发相得益彰——
龙泉下樟,古村故事多
本报见习记者 张韬
秋天的清晨,雾气混杂着炊烟,从窄窄的巷子里生发出来。使得浙南群山中的一个名叫“下樟”的古老村落氤氲于云雾中。这样的光景,千年未变。村子中央有一洼潭水,潭中有那么一个小小的半岛,半岛上有一棵参天的古樟树,村庄也因此得名。
下樟村距龙泉市城区只有6公里,却如同世外桃源,天然景点连绵不绝,宛若人间仙境,曾先后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近年来,村庄通过聘请外来的规划设计专家,在保存古村原有风味的同时,又开发出吸引游客住宿、游玩的农家乐旅游,进一步提升了古村的人气与知名度。
“这里曾是很多文人雅士隐居读书的地方,最有名的就是宋代管师仁、师复兄弟。”一进村,下樟村村长助理杨李就向我们介绍起村庄的历史。后来,管氏兄弟一个成了济国宰相,一个成了大儒隐士。著名作家莫言原名管谟业,便是管氏后裔,2010年8月,莫言来龙泉寻根,在下樟村有感而发,题诗表达自己的内心感触:“龙泉祖居地,山水呈瑞祥;诗成白云岩,根系石马岗;宝剑生紫气,青瓷吐幽光;惭愧我来晚,千里献心香。”
“下樟村一带作为旅游景点由来已久,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有了相当的游客数量,可那时候下樟村本身并不是人们的目的地,来人都是来游白云岩的,游过便走,不做逗留。”杨李说,而现在,来下樟体验古村生活的游客消费已经远远超过了景区的门票收入,古村特有的外观与悠久历史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拍照。
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古村,2012年,下樟村聘请台湾著名教授王惠民教授对村庄进行调研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乡村品味,今年年初又从上海请来乡村规划设计公司,为下樟村的进一步提升做二期规划设计。这些专业设计团队的到来,既使得古村更能适应现代生活与旅游发展的需要,又尽可能地保留了古村原来的历史风味。
郑建青和郑爱红夫妇1999年便在下樟做起了农家乐生意,是下樟村最早开办农家乐的。经过这些年的经营,夫妇俩的店越开越大,由原来的“景区旅游用餐点”变成了今天的特色农家乐“伴樟屋”。
“以前只是我们两口子自己干,现在实在忙不过来只得雇人了。还有很多来取景拍电影的,去年《石敢当》就来这里拍了。”郑爱红一边介绍一边拾掇着刚洗出来的碗碟,手里的活一直没停过。据她介绍,现在,越来越多的客人要求住在村里,为此,他们还对餐厅重新进行了装修,从下月起就可以提供住宿床位了,收入有望进一步提高。
目前,当地有星级农家乐经营户13家,餐位数970多个,2014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