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前程

“实战式”体验 “普及型”教育

“加码”就业竞争力

  开栏语:

  201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幕正在开启,校园里各种规模的招聘会、见面会此起彼伏,带着憧憬、抱着期望,象牙塔内的学子们正准备着拥抱这个社会。

  本月起,本报将推出《2015大学生就业创业特刊》,除了及时播报新一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风向,预告校园招聘信息外,我们还将聚焦创新创业教育、校园创业榜样。带大家共同感受,在这个创新创业成为风尚的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发生怎样的转变;与大家一起分享莘莘学子校园成功创业的密码。正如浙师大学生处处长吕迎春所说: “每个学生就业意向、职业规划不尽相同,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是就业的‘核心装备’。”站在创新创业的风口,让我们共同体验创新创业的青春能量。

  首期推出的是浙江师范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解读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商“创客”沈兴秋的破茧故事。

“实战式”体验 “普及型”教育

“加码”就业竞争力

  廖梅杰

  “可以出售空余零碎时间,也可以寻找免费共享的时间”,在刚刚结束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浙江师范大学一项基于时间维度的移动互联网P2P交换和社交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创意组银奖。此前,这个项目还获得浙江省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全国选拔赛创意组第一名、金奖。

  在浙江省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浙师大还获得2金1银1铜的好成绩,尤其获得创意组7项金奖的其中2项。众多项目能在大赛中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浙师大一直开展的“实战式”创业体验和“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让大学生不仅练兵创业,而且提升就业核心竞争能力。

  “实战式”体验 练兵创业

  “丰富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创新创业机会,让有创业体验需求的大学生真刀真枪地参与创业体验。”浙师大团委副书记王淑娉说,浙江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发达、公众创新创业意识较强,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无论是“触”网、“连”网的线上创业,还是制造、营销的线下创业,大学生创业机会更多,但竞争也更激烈,只有真正经过社会、市场的体验式练兵,才能真实检验是否能创业、会创业。

  浙师大2011年就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面向大二、大三学生招收学员,聘请校内外优秀教师和知名企业家等组成导师团,根据不同创业阶段和模式建立创业指导团队,为学员提供为期一年的创业指导和创业实践机会。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学校推出了“百元创万”创新创业实践体验,每个学员100元创业启动资金,8人组建一个“虚拟”公司,在国际小商品城——浙江义乌进行创业演练,15天内实现利润10000元的目标。4年来,共有128名学员参加,项目先后赢利16.7万元,孵化了16家公司。

  在学员“仿真”培训和项目“实战”孵化下,浙师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创业学生。有获得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的《“小太阳”珍珠饰品》项目,负责人“珍珠女王”赵珂利用微信从事珍珠销售月收入过万;有获得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类职业生涯规划一等奖的项目,金华市万初汽修工具有限公司核心技术产品“液压凹陷无痕修复器”销售火爆,毛利润超百万元。

  “普及型”教育 提升就业

  “传统的师范类学生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但随着‘互联网+’的时代到来,师范大学的学生尤其是非师范类学生培养要逐渐从就业导向为主转向‘就业+创业’相结合导向,就业目标也必须从‘行业’转向‘产业’。”浙师大本科教学部主任赵雷洪教授表示,学校既要面向创业学生出台倾向性政策鼓励,也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一个都不少”的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提高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能力。

  面向产业的培养导向也倒逼课程和教学改革,学校增设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设立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教师基于课程开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设立科技创新培育项目,确保100%的学生在校期间都有参与一次以上科技创新项目训练的机会。2013届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吴刚大一开始就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010年成立了公司,通过转让专利、代理申请专利等,年收入近百万元,被人称为“百万专利哥”。

  同时推动的还有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2014年,浙江红五环集团总经理苏勇强带着公司66名中层,从浙师大接走13名“私家定制”的本科毕业生。惊动业界的这13名毕业生其实是浙师大与红五环集团联合培养的“准卓越工程师”,学生大一、大二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大三选送到西安交大能动专业学习,并且从大二就开始到企业一线岗位实习、实训。除了红五环班,浙师大还有“步阳班”“菲达国际班”“浙商期货班”等近40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特色班,学校通过把课堂搬到车间、把企业家请进课堂的双向互动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技术、学研发、学管理。

  “每个学生就业意向、职业规划不尽相同,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是就业的‘核心装备’,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学生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的一种长远‘投资’,学生拥有创新创业的发动机就能迸发创新的力量。”浙师大学生处处长吕迎春说。


浙江日报 前程 00024 “加码”就业竞争力 2015-11-03 浙江日报2015-11-0300006;4054517 2 2015年11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