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行不悖

  石天星

  有关方言保护的两条新闻最近引起大家关注:一是教育部、国家语委发文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浙江是4个语言保护省之一,杭州、绍兴、温州、舟山、金华、温岭、建德等12个地方的方言资料,被纳入采录计划;二是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汪涵出资465万元,发起湖南方言调查计划。

  一方面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努力让普通话覆盖到城乡每一个角落,另一方面却是不断传承、保护地方方言。一推一保间,不免令人困惑:到底是该大力推广普通话还是保护方言?

  其实,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并不矛盾,两者并行不悖。

  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全国大约有120多种方言,到目前为止,全国仍有约4亿人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在方言众多的南方,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在温州苍南,一个县就有5种方言,其中金乡镇就有3种,镇北镇南的人,有的甚至听不懂对方的话。显然,推广普通话有助于增进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维护国家统一。

  既然如此,那为何还要保护方言呢?

  方言与普通话不同,它是一种地方性语言,承载着一个地域深厚且独特的文化传统积淀,是一种情感与身份的维系,承载着浓浓的乡情和乡愁。它能让一个人无论离家多远,都会记住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根。

  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那么,方言就是维系地方文化的纽带。方言在表达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方面,往往比普通话更有优势。“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异域他乡,搭上几句熟悉的家乡话,在共同的记忆和乡情中,亲切之情油然而生。温州人抱成团在全国、全世界打拼,让他们凝聚在一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共同的乡音。可以说,普通话和方言满足了不同方面的需要,两者的发展可谓相得益彰。

  如今,在城镇化不断推进、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方言的使用范围、频率却越来越小,并有逐渐消逝的趋势,传统方言文化的保护和抢救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自2008年起,我国就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通过纸笔记录、录音、摄像等学术手段对方言进行建档、保存和研究。最近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更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后人的语言文化工程。

  杭师大教授王文胜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杭州片区方言采录工作的负责人,他将自己的工作比作建设一个“语言博物馆”。在他看来,如果无法阻止一种方言的消失,那么,还可以努力让它以多种形式保存下来,让那些已经消失的方言,像博物馆中展示的文物一样留存。

  事实上,除了在学术上进行抢救,全国不少地方已开始加大对方言的保护和继承:有的在公交车站实行普通话和方言同时报站;有的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类节目;还有的让方言进入校园,让孩子们在学好普通话的同时,不忘乡音,记住乡情。

  毫无疑问,普通话能促进人们的交流,而掌握一地的方言,则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一个地方的本土文化。因此,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重视方言的研究利用和保护传承,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行不悖 2015-11-02 4033273 2 2015年11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