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弟画作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
金晓海:
兰竹牡丹情满怀
本报记者 郑建国
金秋时节,从北京回到杭州没几天,杭州兰亭画院院长金晓海又马不停蹄赴京为国家重要场所创作。
出生于竹乡临安农村、今年53岁的金晓海未曾想到,他创作的兰竹、牡丹作品不仅挂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大雅之堂,且从2002年起,连续13年受此殊荣。
金晓海与绘画结缘也非偶然。他幼时迷恋画画,家乡漫山遍野的翠竹、芬芳的兰花,成了他绘画启蒙时期诱人的素描物象,兰竹作品也成了他今天在国内花鸟画界独特的创作风格。看山看景,是金晓海的一大嗜好,也成了他开拓艺术成就之源。不管是年少,还是现在,他每次返乡或外出写生就会循山而去。每每听到风起竹林的涛声,他会心潮起伏;每每嗅到山上兰花幽香,他就会情不自禁。他拿出画板和笔,刷刷写生,虽然很枯燥,但他坚定一个信念:学雨后春笋节节高。
“大自然是我的创作源泉,亲近自然,深入生活,给予我无尽的创作灵感。”金晓海说,石涛先生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已有百余年,要在艺术上有所造诣,不仅要尊重传统技法,更应紧随时代步伐,反映时代气息,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绘画语言。同时,执着与付出是成功的钥匙。每天,他三四点钟起床就开练了,灵感来了,一天能画上12个小时。夜深人静时,他将爱人买来的10多盆形态各异的兰花捧上自家阁楼,一边摆放着郑板桥、吴昌硕、潘天寿等大家画本,边画边琢磨。全身心的投入,但收获甚微。他画的兰花,常常不听调遣,笔不随意走,不是撇叶滞板,便是穿插失度,十幅难成一幅。“当时真想放弃,费钱又费心,不如给画院裱画省心。”金晓海深谙,在绘画探索中不光要做苦行僧,更要汲取美术理论之养分。为积累绘画理论功底,他考入中国美院国画系,有幸得到陆抑非先生的亲授。
“要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扎实的技艺和学识的修养不可少,精神的净化和心灵的升华才能达到更高境地。”金晓海牢记陆老的教诲。除了创作,他研读绘画理论,遇到疑点就请陆老解疑释惑。经数年修炼,金晓海画艺猛进。1990年,金晓海举办的毕业展大获成功,陆抑非先生亲自为他的10余幅作品题词。是年,在中国美协等主办的“书圣杯”国际书画艺术大赛上,金晓海创作的20米国画《百兰图》长卷获得最高奖,他也被画界誉为“兰花才子”。数年后,当国家有关部门邀请他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作画时,这位山村青年的艺术人生扬帆启航 。一幅色彩饱满、画法精到的《世界和平》在全国众多知名画家画作中脱颖而出,被北京人民大会堂相中。金晓海的名声在京城不胫而走。从此,金晓海的艺术生涯更为亮丽——他的兰竹作品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首脑、赴国外巡回展传播中国文化、参加义卖扶贫捐赠……
每逢重大节日或政治活动,国家有关机构都会邀请国内不同领域的画家赴京献艺,年轻的金晓海凭借实力成为被邀赴京创作的常客。“创作什么主题的画并无限定,只要发挥自己擅长的意象即可。”金晓海告诉笔者,赴京为国家重要场所创作,尽管主题不限,但这些被收藏或悬挂的画作都要具备一个共性,那就是表达宏大主题、社会和谐和传播正能量等意境。
到国家重要场所作画的画家们是从全国各地画界遴选出来的,首先要通过严格的政审,画家们的画作和人品都要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可。其次,遴选的硬性标准,画者要擅长大幅书画,且能进行精细创作。
尽管赴京创作过程艰苦,但画家们的态度仍十分严谨。金晓海每次进京创作,都会随身携带画具、宣纸等。2013年9月,他花了10多天时间,为中南海一会议厅创作了一幅长5米、宽2.18米的国画《华贵长青》。这幅画以七色牡丹、苍劲松柏和飘逸兰花为主体,画中56朵牡丹蕴含民族大团结的意境,挺拔的松柏展示中华民族腾飞的意境。从金晓海的荣誉证书、收藏证书中看得到,自2002年至今,金晓海已为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创作《国花烂漫》、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潇湘烟云》、为人民大会堂创作《雍容华贵》《硕果累累》、为国务院会议中心创作《富贵苍松》等巨幅国画,共计30多幅。
10多年过去了,金晓海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进京作画时的情景。2002年的一个夏日,国家有关部门邀请他去中南海作画。当时国内10多位著名画家也来了,他既喜又忧,喜的是能与大家们一起创作机会难得,忧得是怕一紧张发挥不了水平。夜深了,他辗转反侧,脑海里一直构思着明天将要创作的国画题材……一个月后,他创作的国画系列作品,受到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作品弘扬主旋律,构图新颖自然,意象生气奕奕。他说,其间与国画大家一起评价画作的质量、切磋画作的技艺,交流创作的感悟,可谓受益匪浅。从此,金晓海的人品与画作声名远播, 每年一至二次赴国家重要场所作画成了常态。
“ 为国家创作,是国家机关对自己的肯定和信任,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应尽义务。”金晓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