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网络文艺
的正确方式
夏 烈(省网络作协副主席)
谈论一个现象,及时有效地梳理与反思是一回事;是否在同一维度上谈论这个现象及其问题则是另一回事。
由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强势介入,中国文艺的创作与传播愈来愈呈现出新的境遇——这使得传统文艺问题的探讨与媒介的“升维”纠缠在一起。解除缠绕、条分缕析是一种必须,但显然这一阐释过程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次用传统思维大包大揽的“降维”处理,因为“媒介革命”已然在全球化的科技哲学中降临,而恰逢其时的中国年轻一代是它的受众,也是它的创造者。
网络文学是中国网络文艺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直接受惠于媒介革命的中国式创造物。一方面,它有其世界性、共通性的背景。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曾描述道:“在线网络释放了激情、多重创造力和无私精神。就在这个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时刻,当专家们宣称写作已经消亡时,数百万人开始在线写作,数量比过去还要多……”,的确,无论J·希利斯·米勒的《文学死了吗?》,还是马原十余年前说的“小说已死”,似乎总在预判和担忧人类写作行为的终结,但事实上互联网时代的文字书写仍然蔚为大观并得到多方面的激励。只是“读者即作者”的普遍模式考量着我们对互联网写作的态度,尤其是精英主义、本质主义的文学观。我们是否能够接受乃至介入到从“书本的文化”向“出书的文化”转型的一系列观看、写作、编辑、转发、评论、点赞、打赏的“动词”之中,相信这种网民写作和全民互动中同样孕育着重要和伟大的作品。
另一方面,中国网络文学集中表现着当代网络文艺成长中的乐和痛。这么说的意思是,他们客观上呈现、隐含、折射了十余年里中国青年、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即身心处境,出现了一批属于“一时代之文学”的早期创获,但它同时又无法按照自然的文学的节律消长和获得传播——中国网络文学虽处在它的青春期,但被资本垄断和单一盈利模式包养渐成惯性,这也是从网络文学诞生之初的多元化格局很快抽象为以“小白文”为标志的“打怪升级”式网文一枝独秀的原因。换言之,青春期的中国网络文学实实在在地出现了文化引导权的问题,而最佳的文学“场”理应是包括商业的、消费的、大众的网文和文艺的、探索的、小众的网文在内的多元繁荣的生态模式,从而修复互联网技术和媒介革命本身释放的“激情、多重创造力和无私精神”,取得新维度中思想与力量的均衡。
在这个意义上,我反思这样两个问题:
一是网络文学多元生态构成的引导权、话语权。也就是说,怎样才能打破垄断,形成多元格局;而哪些力量其实没有在新的维度上到位、施加其必要的影响力。我以为,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岗位上的薄弱和缺失不得不说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精英知识界在互联网的文艺生态中创作和发声的意愿、本领都明显不足,缺乏未来学的眼界和精神格局,于是把很多话语权交给了各种言论的大V。而再用“网络是虚拟世界,年轻人沉迷于虚拟世界很糟糕”这样的思维来概括和拒斥今天的网络文艺已然不合时宜,我们应该有勇气认可互联网是人类当下和未来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建筑,从而去思考智能化和交互环境下网络文艺的构建方向及其规律、技术性与深度的可能。
二是及时有效地对网络文艺作出有质量和有数量的评价、研究,实现这些成果在新媒体平台中的传播和介入效应。比如网络文艺——网文、段子、动漫、微电影、网剧、脱口秀等等中最重要的特点即元素之一:搞笑,它几乎是中国青春文艺的充要条件和精神底色,表征着网络文艺诞生之初就具有的消解、自嘲、草根性、曲折的讽刺感和缺乐的饥渴症;但更重要的也许是,我们的评价和研究应关注和说明当单向度的“无厘头”被年轻受众从一个个网络经典作品中抽离出来,成为他们饮鸩止渴的狂欢的线索及其问题。换言之,这可能是今天很多网络青春文艺作品空洞、粗鄙、垃圾化和无节操的渊薮。
如果把反思的目光回到1997年开始爆红的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和2000年出版后引发热读的网络小说《悟空传》,我们可以看到“搞笑”“无厘头”与“爱情”“使命与责任”“个体觉悟和精神自由”深入交织的艺术性暨内在的心灵维度,但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深度解读,或者这些解读没有解决其公共文化领域的语言问题、传播问题从而丧失了持久的文学、人学的解释力,没有沉淀为网络青春文艺创作的常识和共识,没有成为新的传统——有限的阅读中,时下比如猫腻的小说和马伯庸《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这样的集子是为数不多的网络新文脉的重要继承和发展者,但对这些继承和发展者作品的评论、读解仍然是不够和缺位的。
有价值的另一苗头是,网络文艺正在“脑洞大开”地掀起科幻文学的潮流。这一潮流远接百年前对“赛先生”(科学法则和精神)的民族诉求,更是当下青年与世界性、历史性、未来性主旋律的一项正面契合与呼应,同样也意味着网络青春文艺走向深刻、担当和建设性想象的一次机遇。它的大背景可以联系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以来的科技哲学的巨变,关系到科学与人文在新哲学背景下的融合、交流,以及国家战略、未来生活等等课题。年轻人从创建“果壳网”“科学松鼠会”到产生、追捧原创科幻经典《三体》到眼下网络科幻小说的兴起,可以证明新世纪青年人的世界实质上并不仅仅体现为消费社会下的“萌”化、“宅”化、“腐”化的一面,它同样也在时刻酝酿崭新的时代命题和代际使命。
所以说,文艺如何敏锐、精准、富有耐心地抓住时代图景的核心,依赖青年创作者的智慧和格局,也依赖我们整个社会及其思想舆论引导的智慧和格局。
<\\zbzps.zbjt.com\zbpic\zjrb\2015-10-30\z26\1975-4055692.jpg>关键词:
点赞| 青春|
精英| 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