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政治纵深·法治

省政协专题建言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电商下乡,路在何方

  核心提示: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也是建设美丽乡村和新型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支点。然而,当前农村电子商务的种种短板,影响和制约着这项经济民生事业开土拓疆。在日前举行的第14次“浙江政协·民生论坛”上,委员们专题围绕“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进行协商讨论、建言献策。

  因为一根细细的网线,古老的田野与辽阔的电子商务海洋不期而遇。

  作为最早发展电子商务的省份之一,2014年,浙江省网络零售额已达5642亿元,乡村网络零售额占零售总额的近10%;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过180亿元,约占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总额的22.5%。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让古老的田野重新焕发生机,也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改变了命运。

  拥有青岩刘村、北山村、西山村、青口村等著名“淘宝村”的浙江,如何更好地搭乘信息经济的快车,加快“电商换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近日,“浙江政协·民生论坛”专题围绕“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政协委员、职能部门负责人、农村电商营销人员、界别群众代表共商对策、共话愿景。

一盼 物流渠道更畅通

  在遂昌县王村口镇吴处村,村民钟文通过“赶街”服务站购买营养杯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做苗木培植生意的钟文,每年要购买1万只营养杯。以前他都到县城购买,每只5角钱,买完还得自己想办法运回70多公里外的王村口镇,总花销要5000多元。两年前,村民邓丽梅在村里开起“赶街”服务站,在她帮助下,钟文在“赶街网”上购买同样规格和质量的营养杯,价格仅7.5分钱一只,所有费用比以前少了4000多元。

  在农村,有很多像钟文一样充满梦想的人。只是,大部分人还只是听说网上购物很美好,却无法享受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

  归结其中的原因,“赶街”模式创始人潘东明表示:“农村电商的发展需要过三关,第一关是物流关,所有快递公司送货只送到县城,不送村里;第二关是文化关,由于农村人口结构和文化素养原因,大多数农村人口不会上网购物;第三关是设施关,农村宽带安装还没普及。”即便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农村,快递公司基本没有覆盖到村一级。

  作为新农村电商的第一个吃螃蟹者,“赶街”通过统一收货地址的办法,来解决村民网购难题。它架设了自己的电商网站“赶街网”,销售商品涵盖多个领域,并在每个村找一家便利店作为合作伙伴。“赶街”为每个村级网点提供一台上网电脑,由便利店老板为村民代发、代收包裹,也提供代买和代卖网上商品服务。目前,“赶街”已在全省2000个村建立了网点门市站,2014年实现3.5亿元农产品上行交易。

  “全省各地在大力探索‘赶街’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但目前绝大多数网点还是以消费品进村为主。”省政协委员、团省委青少年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蔡宜旦认为,“快递物流仍然是电商进入农村市场的第一道难题。目前,第三方物流全部没有‘最后一公里’冷链运输能力。”

  这一观点得到不少与会人员认同,界别群众代表、杭州安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桢说:“农产品有季节性、易腐性、品种多、级差大、保鲜难等特点,在物流过程中对包装、装卸、运输、仓储有特定要求,尤其是冷链物流,经营难度大、成本高。目前生鲜农产品只限于在高端消费人群和团购单位做配送,农产品上行难度依然很大。”

  省政协委员们建议,应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政府应通过购买服务或减免税费的方式,调动快递物流企业的积极性,推动对行政村物流的全覆盖。同时,加大农产品生产、仓储和物流等相关基础设施投资,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和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与城市超市的对接,逐步构建具有区域性和合理销售半径的电子商务平台。

二盼 产品质量有保障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如何保证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在不恒定的自然环境中易变质,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在标准化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行业内也没有统一标准,导致以次充好现象屡见不鲜。”长期从事生态旅游开发的省政协委员徐敏利道出心声。

  在衢州市衢江区全旺镇高老庄家庭农场,用手机扫一扫包装箱上的二维码,哪个农场,何时播种,农药、肥料施用情况,何时采收以及残留农药检测结果等情况,就能清楚显示。近年来,衢江区着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区,“衢江放心农产品”声名鹊起。

  省政协常委、衢州市副市长马梅芝这几年致力于发展农村电商,她介绍:“衢江区建立区、乡、村、农场四级农产品检测网络体系,配备检测设备、检测房、专职检测人员,并免费对外开放。今年以来,已检测农产品4149批次,总体合格率达99.35%,完成省级定量抽检水果、蔬菜、畜禽产品等376批次,抽检合格率均100%。通过原生态种植、标准化生产、全程式监管、加强农超对接、引入网络销售平台,开辟了一条优质放心农产品产销的新路子。”

  “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大力支持。2014年,美国‘有机食品生产法案’修正以来,(我省)财政强制性支出达1.68亿美元。”省政协常委、民进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穆建平建议,应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和标准化评价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鼓励企业开发相应软件,让消费者从产品播种、培育环节就开始介入并进行安全监控。各地要尽早出台实施细则,解决当下的农产品安全信任问题。

  “要解决产品标准化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组织标准化。”浙江工商大学的郑红岗博士认为,现在电子商务已从“野蛮生长”,发展到精细化管理和专业化运营阶段,一个地方同质化产品的电商越多,意味着区域内部的产业竞争越严重,越不利于整体发展。

  将农村电商小镇打造列入省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发展、集聚发展;建立高级的商盟或行业联盟等,依托联盟定期举办电商沙龙,形成区域特色品牌集聚点;充分发挥农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作用,调动合作社参与农村电商的积极性;引导农户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形式,组成现代化的流通组织(企业),鼓励流通企业与农户之间创新合作机制及模式……“抱团发展”的农村电子商务新格局,引起委员的热议。

三盼 不拘一格引人才

  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农村淘宝合伙人叶磊今年33岁,目前有两家淘宝店,不久前又注册了一家网上农产品销售公司。从2011年回乡创业至今,事业虽然红火,他也有忧虑:“农村电商目前多以教育水平不高的本地村民为主,而且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优惠政策的差异较大,越来越多的人才留在城市发展,农村怎么办?”

  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呈“井喷式”发展。根据阿里研究院的报告,作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典型代表“淘宝村”,2009年全国仅有3个,2013年有20个,2014年爆炸式增长到211个。据阿里预测,2016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有望增长到4600亿元。

  农村电商相互模仿、快速复制的背后,凸显很多网店缺乏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自身运营能力和创新性相对较弱。农村地区电商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大家都卖同样的东西,网站推广却跟不上,很缺专业美工、运营等人才。”临安白牛村电商带头人之一、天玥食品有限公司老板潘小忠深有感触。

  为此,临安市引进闻远科技公司,由政府、企业、商家三方一起承担成本,由专业人才对店铺进行提升改革、对人员进行培训等。通常,一个店铺页面装修需3000元,而闻远科技只需1000多元,对潘小忠来说,每年就节省了大量成本。

  省级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2015年,省人力社保厅与赶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浙江遂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署《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合作协议》,计划到2020年,赶街公司帮助培养和扶植农村创业人口4万人,带动就业15万人,培训电子商务人才5万人。

  “要支持第三方电商平台创新和拓展涉农电商服务,扶持发展一批特色化、专业化的涉农电商平台。”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动物科学院教授时连根认为,还应将网商的人才需求,纳入已有的人才政策体系,鼓励大专院校、职业学校定向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联合电子商务企业共建实习和培训基地,打通网商与所需人才之间交流与合作不足的障碍。

  省政协委员们还建议,要整合涉农部门、共青团、妇联和教育系统资源,利用农村中小学、农村电教中心、农技站、远程教育、科技下乡等平台和途径,重点培训返乡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务工人员和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培育一批兼有农业和电子商务实际操作能力的带头人。

  ■ 专家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省林业厅副厅长吴鸿:农村电商发展给新型城镇化带来契机,要将信息化融入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改善各类农村基础设施,重视物流配送、商流组织等软件建设,探索农村和县城电商产业园建设,并提供优惠的入驻条件和完善的生活配套,引进多层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让农民电商就近入驻,解决农村电商的发展空间难题,构筑城镇发展新空间。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法治 00019 电商下乡,路在何方 2015-10-29 浙江日报2015-10-2900011;4051690;浙江日报2015-10-2900017;浙江日报2015-10-2900014;浙江日报2015-10-2900022;浙江日报2015-10-2900023;浙江日报2015-10-2900024 2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