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望乡

北乡圆粿

  龙游 余怀根

  在龙游,衢江以北称呼“北乡”。据明代《石峰余氏家谱》记载:“天泽爱衢属之龙丘瀔北石峰地方,山明水秀,携家属而卜筑兹土石峰之西隅,相离,半里许,有一烟村,名上余者,山不高而秀雅,地不俗而清幽,幽可伏龙,雅堪西凤。”

  北乡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美食多多。而大多数人都认可这一说法:北乡美食圆粿为冠。明代后期始,北乡的家家户户,在农历十二月廿四,为了感谢神仙老佛的指点,都要搓圆粿当祭品,祭拜老佛,遂成风俗,传承至今。

  根据古书的描述,这一天,村民们会想方设法买猪肉,做豆腐,挖冬笋,下地拔葱蒜,做出大大小小的圆粿。圆粿圆圆,寓意美满幸福,事事顺利,或供奉于祠堂,或拜祭于祖坟,或供于灶台,或摆于村口。这一天也正是灶君上天呈善事的日子,为了糊住灶王爷的嘴,让灶王爷多说人间的好话,那用糯米做出来的圆粿就成了最理想的祭品。

  北乡圆粿的制作过程极其复杂,主要包括浸米、炒制馅料、揉粉、搓团、水煮等环节。

  圆粿所用的米粉有一个专用的名字叫“七日粉”。家庭主妇取出上年秋收留下的上好糯米,剔除杂物,放入木桶或水缸里,灌满井水,连续浸泡七天七夜,然后捞起,清水沥干后放进石磨,磨成米粉浆。接下来,她们会在竹筐里垫上滤布,滤干水分,把粉块放到竹匾上,在烈日下暴晒七天,再用石磨磨成细粉,“七日粉”才算大功告成。

  圆粿馅料以猪肉、豆腐为主料,切成颗粒状,虾仁﹑鸡肉辅之,其他馅料随时令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如萝卜、冬笋、笋干、嫩南瓜、青豆、冬瓜等普通蔬菜,都可以做圆粿的食材,加香葱﹑大蒜﹑生姜﹑辣椒炒熟备用。

  揉粉环节,先把“七日粉”倒入盆里,然后一边加温开水,一边和粉搅拌、揉搓,直到把松散的米粉和成一坨光溜溜的粉团。和粉的用水很有讲究,不能用滚烫的开水,水太热,米粉就直接熟了搓不成圆粿皮;水太凉,包出来的圆粿,一下锅就会皮开馅漏,一锅好看的圆粿马上就成米粉糊。

  搓圆粿时,先从大粉团上掐下一个小粉团,搓成一个圆球,左手托住,右手大拇指在中间的位置摁下一个洞,其他手指配合着大拇指在粉团周边的地方,如做陶碗一样把粉团捏成酒盅状,四周粉皮厚薄均匀,没有破洞,然后再用勺子往里面加馅,再给小酒盅一样的圆粿收口。收口是一个技术活,不同于给包子收口,包子用手指,圆粿收口靠的是虎口,一路过去,收口才光洁平滑,最后留住一个尖尖的小尾巴,像个桃子。

  圆粿下锅也有讲究,得先把锅里的水烧开,然后把圆粿一个个放入锅里,开始的时候,圆粿都沉在水底,随着水温的升高,圆粿的粉皮会从外到内渐渐地熟透,然后一个个浮出水面,这时候,圆粿就可以装碗了。圆粿装进青花瓷大碗,再浇上由葱蒜酱油等调味品配制的汤料,撒上一把葱花,好客的主人就把一碗浓香扑鼻的圆粿端到了你的面前,让人垂涎欲滴。

  北乡圆粿,形状相似于汤圆,糯而不粘,香软可口,粉皮精到,是人见人爱的特色美食。它洁白,有视觉上的美;它柔软,有触觉上的美;它香甜,有味觉上的美。乡人胡琨为康熙三十六年(1697)武进士,曾任重庆总兵。他赞誉家乡的圆粿,玉洁持身和谐处世,冰清本质淡泊生活。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北乡圆粿也不再是过年的祭品,而是一年四季皆可品尝的乡村美食。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19 北乡圆粿 2015-10-27 4045153 2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