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灵魂在于人
滕昶
最近,由浙江省农办与浙江农林大学农民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实施的《千村故事》“五个一”行动计划发布了阶段成果。其中,对我省1149个村落的历史遗存进行了梳理。
会上,有专家表示,如今面临着“古村落的保护,赶不上推土机的速度”的尴尬,古村落,需要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不过笔者认为,保护古村落,绝不能静态的保护,将村落当博物馆里展品那样藏在橱窗里,锁在保险柜里。乡村的历史遗存固然重要,但是乡村的灵魂,乃是生活在村庄里的人。如果单纯的保护古宅与牌坊,却忽略了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挖掘,甚至对开发利用古村落避而不谈,则是舍本逐末,使得乡村就此失去了生命力。
记者曾走访过我省一个较为知名的古村落,村里有不少白墙黑瓦的古宅和马头墙,乍看之下颇有古韵,令人欣喜。然而,在村里兜了一圈却发现,该村十分冷清,仅有一些老人生活其中。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村里的建筑基本被纳入文保单位,不能轻易改造,因此想改善居住环境的村民只能搬离这里。此外,这个古村落因为缺乏系统的开发利用,虽然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留在村里的村民们却无法分享乡村旅游带来的利益。
古村落的开发利用,需要慎之又慎,却不是止步不前。事实上,就算政府不对古村落进行开发,一些村民和外来资本,也很有可能经不住乡村旅游经济这块蛋糕的诱惑,对古村落进行不科学、不合理的开发。因此,当下应尽快研究,如何在保护古村落的前提下,对这些村庄进行合理的开发,使得村民愿意在村里安居乐业,避免空心村现象,也能让村民分享古村发展带来的利益。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乡村势必要跟得上发展的滚滚车轮。如果固步自封,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将继续加重,“空心村”将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