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城乡差距大、投资成本高、创业经历少,阻碍年轻人返乡创业

乡村如何安放我的未来

  记者 聂伟霞 包敦远

  通讯员 孔朝阳

  自本报佳友民情工作站推出《老家喊你回乡创业》系列报道后,在6个张贴“招贤榜”的美丽乡村中,有100多位在外创业精英、公司企业老总揭下招贤榜,但略让人遗憾的是,其中,40岁以下揭下榜单的不到十名。

  在一张张招贤榜中,我们看到广袤农村对人才的需求如此巨大;但响应者中,却难以寻觅年轻人的面孔。是什么阻挡了年轻人回乡创业的脚步?

  走进位于缙云县舒洪镇舒洪村的斯奈克电子商务公司,26岁的公司总经理郑茗耀正坐在电脑前与客户交流。偌大的公司,郑茗耀除了管理公司,还要抽出时间做客服。

  “公司太缺懂网络技术的年轻人。”郑茗耀说。其实,在公司创办之初有一个完整的创业团队,可是半年时间里许多年轻人离开了。郑茗耀将员工的月工资从4000元提高到8000元,公司的营销人员、设计人员还是留不住。

  说起员工来了又走的原因,郑茗耀认为主要是城乡发展不均衡,无法安放年轻人的创业梦想。“许多年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尤为看重,乡镇的学校不论从师资、学校教学环境等方面和城市都是无法比拟的。”

  目前,由于城乡发展差距大,城镇在医疗、卫生等公共基础服务等方面与城市都相去甚远,城镇的功能满足不了回乡青年对自己与家庭未来的规划。

  “在农村,创业成本比较高,创业资金缺口较大。”刚刚从衢州考察种茶基地的杭州董先生道出了创业的难题。

  40岁的董先生经过多年打拼,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但回乡发展什么?董先生辗转考察了许多项目。在衢州市柯城区的后坞村,董先生看中了该村的1000多亩土地,但首期投入成本每亩高达13000元。面对着高额成本,董先生至今还徘徊在“回乡”还是“不回”之间。

  据我省一项有关农民工返乡调查统计中显示:农民工返乡创业以经验型创业为主,能人经济特征明显。同时,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小微企业为主,主要依靠自有结余资金,亲朋帮扶资金和金融借贷资金,初次投资规模10万元以下的约占56%。

  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章文彪分析,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需要人才、资金、土地、项目、信息、技术、培训等各方面要素支撑。而农村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长期被禁锢,产权归属不清晰,如何“唤醒”农村大量“沉睡的资产”,已成“三农”发展的一大挑战。

  “回农村创业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领域,自身缺乏管理经验,对于如何寻找创业项目,如何规避风险都不太清楚。” 28岁的叶志华说。

  2012年,叶志华大学毕业回到松阳老家,和父亲流转了50亩土地种茶叶。由于地处偏远、缺少专业技术人员辅导,种的茶叶品种不适合高山地区,年年低产。去年,叶志华种植高山蔬菜,由于村庄偏远,运输、买卖又成了大难题。如今,他只能收拾行囊再次奔赴城市打工。

  “现在,回乡年轻人抱着创业的美好愿望回到家乡,但是许多人在创业项目选择上盲目性比较大,对如何进行市场分析和产品定位,缺乏科学指导,或者偏听偏信,错过了最佳投资时机。”松阳一位乡镇长说。

  章文彪认为,加快城镇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吸引年轻人到农村生产、生活。同时,完善政策举措,有序引导年轻人返乡创业和加快破解“空心村”问题,成为我省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空间重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要求。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乡村如何安放我的未来 2015-10-23 4043154 2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