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堰坝,水利活典范
堰,是指修筑在内河上的既能蓄水又能排水的小型水利工程,一般指较低的溢流,古代先民也称陂、埝、埭、石契。《广雅》曰:堰,潜堰也,潜筑土以壅水也。
据历史记载,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创造了农田灌排技术,最先始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原始水田区,先民们在低洼地区利用骨耜、石犁和破土器开沟筑埂,排水辟田,引水灌溉。《管子·度地篇》是最早的水利技术理论著作。浙江先民也因地制宜,创建了多种类型的堰坝蓄水灌溉工程,科学地解决了人畜饮用、农田旱灾、挡减纳淡等问题,并消除了水患。南朝梁天监年间,在偏僻的浙南山区丽水,建成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利灌溉设施——通济堰灌区;唐太和七年,鄮县令王元暐修建它山堰,“导大溪之水入七乡至雨城”,为古代的宁波市提供了充足的饮用水源。一个又一个成功的范例在历代记载中从未中断过。
浙江全省大小古堰多达数千座,虽然平凡、原始,但却充分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进行改造、征服自然的历史过程,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古代水利设施遗存的代表。时至今日,这些水利工程迭经数百年,仍巍然屹立、川流不息,继续发挥造福于民的巨大效益。全省现存灌溉千亩以上堰坝400余座,平均灌溉面积约3500多亩,合计灌溉面积达148万亩,占浙江省灌溉面积的7%。其中灌溉面积最大的是宁波它山堰,达22.4万亩。
古代先民在没有先进的测量设备、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下,靠多年实地踏勘和与洪涝灾害斗争的经验,科学合理利用地理地势选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工艺筑堰。
如丽水通济堰,南朝梁天监四年,司马詹、南二氏受朝庭之命,治理丽水县“雨则溃溢横出而旱干无以资灌溉”的水患局面,费尽周折、精心选址,最终选择距丽水市西南25公里、海拔73米的堰头村为堰址,可因势利导灌溉碧湖平原如保定、九龙、石牛等7个村镇3万多亩良田。随后,堰坝虽几经修建,但始终具有省料、省工、可靠、稳固持久的优点。
省内所有古堰都是自流灌溉,建有成熟的灌溉制度,且深入灌区百姓,古堰几经更迭修缮,但堰址从未移动过分毫,是我国水利工程的“活”典范。其中绝大部分堰都是低坝、直接溢流的堰形,功能上既拦畜水满足饮用、灌溉,又不影响下游用水和水量,且自然溢流泛起水花生态、美化环境。但在山区陡峭河道或有人经过的河床上,根据常年用水量的需要,有的堰顶设计成凹凸形,有中间若干米宽溢水两边挡水的,有两边溢水中间拦水的,有间隔凹形溢水、满足肩挑手提行人过河要求的,也有在堰顶设计活动板随意改变下泄流量和自动翻板泄流的。在平坦河道上的堰主要功能是壅水,满足农业生产、航运、城镇水景的需要。
浙江的先民们不仅在浙江大地开发了农业,而且很早认识到了水利与农业的关系,并进行了农田水利建设和灌溉体系的创造发明。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会稽太守马臻治理鉴湖、鄮县令王元暐建它山堰、贺循开凿杭州西新运河到后来建成的京杭大运河等古代水利工程,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也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根源。
例如,通济古堰是我国仅存的一座功能齐备的古老灌溉体系。1500多年前在浙南山区、龙泉大溪和松阴溪的汇合处的丽水县,形成东西长约45米,南北宽约10余米的冲积平原——碧湖平原上建通济堰,在历史上对浙南山区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丽水市与通济堰也有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城市建筑与山水相映成趣,极富特色。这些点面的建筑艺术与瓯江、通济堰工程、河流共同构成了文化遗产主体。
作为具有丰富内涵的古代工程,通济堰的水利文化一方面体现在自身的整体设计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与之相关的民俗民风上。 在通济堰广阔的灌区内,逐渐形成了板龙、篾龙、布龙、竹马、八仙灯、采茶灯、三江韵鼓词、扮抬阁、高空放花等众多与通济堰水利有关的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以及众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如穆龙、白龙坝、脚纱桥、篱枝渠、护堰水牛的传说等)。至于刺绣织带、黑猪驯养、水上秋千制作、眉毛酥等制作工艺,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江南水乡文化的代表。
古堰坝创造了江南的水环境,对古城镇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有潜在的影响,是水文化的特殊见证。古代堰坝灌区的堰或河,既是灌溉输水渠、排水渠,也是水路通道,满足周边城镇供水、水运、环境和防洪的多种需求,并对城市规划和发展有着潜在的影响。通济堰水系为碧湖镇提供了很好的景观、人居和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通济堰在灌溉供水生态环境保障、旅游观光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浙江省的古堰坝充分反映了先民利用自然资源兴利避害、“天人合一”的科学理念,兴水利保一方百姓乐耕安居,丰衣足食;保护生态使水与自然、水与环境、水与人类和谐相处。数千年来,这些古堰坝哺育着浙江大地子孙繁衍生息,体现了浙江古代先民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对古堰坝的研究,更多是为了提醒现代人对古代劳动人民在与水搏斗中创造的智慧结晶给予高度重视,不要忽视古代先民留给我们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有义务去挖掘古堰等古代各类遗迹的功能价值、科技价值、文化价值,在当下高坝林立、现代化水利设施层出不穷的今天,古堰仍向人们展示着不朽的技术魅力,这对当代水利建设仍具有很高的启示价值。
(本文整理自论文《浙江古堰坝分布特征与历史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