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云和大力推进花菇、木制玩具产业和民宿经济

产业作纽带 铺就扶贫路

  记者 祝梅

  通讯员 杨叶勇 雷春华

  本报讯 在全国第二个扶贫日来临之际,省扶贫办、省卫计委、省扶贫基金会等单位在云和县联合举办“全国扶贫日活动暨低收入农户健康助医活动”,为低收入农户提供爱心义诊和健康咨询服务,来自浙江医院、省人民医院、省立同德医院、省新华医院、省肿瘤医院等20余名医疗专家仅一个上午就接诊低收入农户500多人次。

  作为丽水市扶贫改革的先行先试县,云和县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扶贫举措,取得了良好成效。

  样本1

  家门口就业

  睡过午觉,安溪乡下村村民魏海燕又坐到了缝纫机前,不消几分钟,一个带抽绳的织网收纳袋就缝制好了。

  “这些都是给玩具厂做的来料加工,身体好时我一天能做7个小时,完成两三百件。”魏海燕拿起缝纫机边上挂着的一个笔记本,上面清清楚楚记录了每样不同的手工活是哪家厂交待的、完成了多少、每件能拿到多少钱。

  木制玩具是云和的传统产业,也有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对魏海燕来说,通过来料加工每月能得到的一千多元钱就是“救命稻草”。2005年,她得了红斑狼疮,2010年又生了白血病,加上丈夫身体也不好,30多万元的医药费,一下就把家给拖垮了。

  根据我省新一轮低收入农户调查认定结果,因病致贫低收入农户有84.68万户、占48.01%,生病成为阻碍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最大“拦路虎”。通过化疗,现在魏海燕的身体状况有所改善,但依旧无法正常干活,来料加工,几乎是她可以做的唯一工作了。每隔一段时间,来料加工点就会把原料送到家,不用出门、计件付费,魏海燕身体状况不好随时可以歇息。

  “我现在还要经常去医院复查,有了低保和医保以后情况好多了。去年女儿上了大学,本来是没有这笔钱的,来料加工点的老板们送钱来,说等女儿工作了再慢慢还给他们。”魏海燕说,做了10多年的来料加工,现在,自己已经有点像个来料加工“经纪人”,村里近30个没有收入来源的农户跟着她一起做加工,有些复杂的缝纫技巧还要她手把手地教学。

  “因病因残致贫的低收入农户一般都缺乏劳动能力,大部分需要通过救助增收。”云和县农办(扶贫办)主任宋韶峰说,目前,云和县以乡村集市为载体,组织县内12家来料加工点提供20多个种类的加工品种,在一些下山转移安置点也设立了来料加工示范点,帮助低收入农户拓宽增收渠道。

  样本2

  师傅领进门

  眼看今年的香菇就要开始采收,石塘镇坪地村的蓝小红也忙碌起来。从1992年起她就种花菇,到去年,她承包了50亩基地,把家庭作坊式的种植升级为基地模式,这样的变化,始于“云和师傅”这个头衔。

  “云和师傅”,是通过云和师傅协会的培训课程,从农民群众中培养发展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知识技术型劳动者,不仅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生产开发水平,同时也是全省首个以人名命名、唯一一个省级著名劳务商标和质量名牌。

  “以前也有发展的想法,但去上了培训课之后,做这些事心里才真正有底了。”蓝小红说,去年扩大经营后,自家的花菇不用再通过中间商去销售,加上建起的保鲜库可以避开市场低价,30万棒菌棒每棒的毛收入有5元左右,比之前提高了1元多。这两天,她订购的烘干机就快运到了,今年还打算往粗加工环节进一步提升。

  宋韶峰介绍,“云和师傅”们大多从事农业产业,自己掌握了技术、先行致富后,也乐于向其他农民传授经验。今年8月,云和县开展“百师扶贫助千家”活动,“云和师傅”们主动参与结对帮扶,向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提供技术、种苗、岗位、资金和服务。

  蓝小红也与村里两户低收入农户结了对。今年61岁的雷锡山自己患有慢性白血病,妻子又有重度残疾,儿女不在身边,两人生活困难。与蓝小红结对后,他就在蓝小红的菌菇大棚负责管理工作,根据天气状况给菌棒降降温,给大棚遮阳、通风。

  “老雷身体不好,一个月平均下来能来工作10来天。”蓝小红说,给老雷开的工资是每天150元,加上他自己开始领养老保险了,现在每个月的日子总算没那么难过了。

  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02名“云和师傅”成功结对359户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涉及7个合作项目、122个就业岗位、30余万元种苗,一些有劳动能力、缺少资金和技术的农户作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优先对象,通过当地的优势农业寻得了致富金钥匙。

  样本3

  开打民宿牌

  盘山而上,云和县最有名的云和梯田近年来引得游人如织。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来梯田自驾游的车子一路排到山下,沿路的农家乐更是间间爆满。

  “原先崇头镇只有17家农家乐,随着景点开发,现在已经增长到64家。”宋韶峰说,为促进全县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云和县专门安排了300多万元的山区经济资金,对每张床位给予2000元到3000元的专项扶持,光是崇头镇下垟村,现在就开出了18家农家乐。

  趁着这两天天气好,下垟村村民雷爱东又把云梯田园门口的水泥地重新铺了一遍。3年前,在县城打工的他回到村里开始在山上养鸡和山兔,“这些都是为了给我的农家乐做准备。”他说,用补助的3.6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老房子一修葺,加上兔子、土鸡两道特色菜,从去年11月农家乐正式开张以来,在家门口赚钱的梦想成了真。

  “国庆假期,我这里9间房住满,4张吃饭的桌子,5号晚上连翻3次,烧了12桌菜,根本忙不过来。”雷爱东说,一个黄金周,自己就有1.6万元左右的收入。来这里吃鸡,要提前10天电话预订,每斤土鸡卖到65元,土鸡蛋也早早就被县城的客人预订光了。

  雷爱东算了算,从开业到现在,他的年收入能有10来万元,因为提前规划了能停下三辆旅游大巴的停车场,这间农家乐也成了很多团队客的选择。雷爱东告诉记者,自己在城里打工的时候,老房子一直空置着,没想到随着旅游景点的开发,现在能实现这么大的价值。

  今年6月底,《云和县“空闲农房二次创业”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出台,对各乡镇辖区内适合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的空闲农房进行调查摸底,根据农户意愿等情况统计出1115余幢适合“二次创业”的空闲农房。在崇头镇梅竹村,一幢闲置农房按年租金2万元的价格出租20年给杭州一家培训机构,用于兴办精品民宿,沉睡的资源再度盘活。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产业作纽带 铺就扶贫路 2015-10-19 4043352 2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