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包豪斯,简约设计美化生活

中国美院举行“包豪斯与创造力”国际研讨会

  本报杭州10月13日讯 (记者 马悦 通讯员 刘杨)在人文气息与自然相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向来不缺与国际艺术、设计的对话——13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包豪斯与创造力”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德、美、英、俄等国家和地区的包豪斯研究者共同参与。

  在研讨会开始前,艺术研究者们先踏入美院内一座由砖墙、石墙筑成的“思想库”——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临时展厅,这里展出的300余件(套)藏品,无论茶壶、茶杯还是椅子,都是我们身边就能触摸到的生活用具,却无一不是在诠释包豪斯的理念——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2011年,中国美术学院引进了“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系统收藏”。在这些珍贵收藏的基础上,美院不仅创建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还建立了“包豪斯研究院”。中国美院副院长宋建明说:“举办这次国际研讨会,就是想搭建一个包豪斯研究的国际学术平台。”

  1919年,德意志制造联盟推动建立了“公立包豪斯学校”(后改称“包豪斯设计学院”),虽然只存在了14个年头,却声名远播,其变革性的教育思考更是值得探究。她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厅里陈列的由马塞尔·布劳耶设计的钢管椅子,就是最简洁的解释。这把钢管椅被“解剖”成横竖几个平面,帆布做成的椅面和靠背扶手紧贴人体,充分考虑人体的结构和受力角度。

  继承包豪斯的思想遗产,对于当今的艺术和设计,有什么样的意义?

  在《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看来,包豪斯是以造物为核心,以学生培养为切入点的,“当今的艺术教育,不再是个被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操作的技能,而是在问题趋动下的提问能力。”

  对于这一观点,德国建筑师鲁道夫·吕克曼教授深表认同:“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包豪斯的例子作为一种模型和榜样来复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应该开启创造力,全新地诠释和解读包豪斯。”

  德国勃兰登堡工业大学艺术史系主任玛格达莱娜·德罗斯特,对在包豪斯求学和教学的约瑟夫·阿尔伯斯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剖析。她为大家展示了一组图片,画面上,学生们正在进行课堂练习——用纸板、电线、玻璃等材料设计作品,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们不能浪费一丁点材料。“有些学生作品的支柱点只有一个,虽然建造起来很难,但大家却是奇思妙想、脑洞大开。”她说,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心手合一的思想,从而理解建造的美感内涵,促进大胆的变革创新。

  据了解,本次“包豪斯与创造力”国际研讨会为期3天。其间还将举行《生存境遇!包豪斯的表演实践》等5场系列讲座、《包豪斯年刊》编辑会议等。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包豪斯,简约设计美化生活 2015-10-14 4038429 2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