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获诺奖的意外与不意外

  林上军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如屠呦呦本人所言:“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

  曾经,具有百年历史的诺贝尔奖,离中国人是那么遥远,每逢诺奖颁发,总是引起我们的关注。无疑,科学类、文学类、经济学类诺奖获得者已成为世界上成功人士的杰出代表,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所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我们尚在感叹老舍、巴金等作家与诺奖擦肩而过时,当我们尚在回忆李政道、杨振宁等华裔科学家获诺奖的情景时,土生土长于山东的中国作家莫言率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于是莫言家门口的泥土也一度成为众多游客捎带回家的好东西;短短3年后,科学家屠呦呦也获奖了。这一次也同样,消息一出,屠呦呦老家房子前马上有许多人赶去拍照。

  中国人获诺贝尔奖难吗?意外吗?确实难,也令人感到意外、振奋,但仔细分析,时至今日,其实也变得不难,更不必感到大惊小怪、受宠若惊。因为,当今的中国,无论是经济体量、科研水平、发展能力、世界影响力、文化辐射力等,在全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蓬勃发展的中国,没有本土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其说是中国的遗憾,不如说是诺奖的缺憾。

  可以说,中国不缺诺贝尔级别的“大家”,是诺贝尔奖评委会一度不了解中国,是中国的“大家”不善于让诺奖评委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甚或说,有的人对诺奖也无所谓,并没有去展示自己。莫言在获奖后就说过,像他这样的作家甚至比他更有水平的作家,于中国不在少数。而屠呦呦也表示,她只是一个团队的代表,这是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荣誉。这里尽管有谦虚之词,但有多少人知道,就在许多作家仅满足于把本区域当做自己作品传播最终目标之时,莫言早把目光投向外界,他的作品被翻译,也让许多国外读者包括诺奖评委及早了解,最终使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而这次屠呦呦的青蒿素,在非洲等地解救了许多疟疾病患者的生命。所以,要想获得诺贝尔奖,前提是获奖者在具备超高水平的同时,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世界性应用、推广成果。在地球越来越成为一个村落、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时代,东方古国的“大家”,开始在诺奖的领奖台上亮相,这其实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对获奖感到不意外的同时,笔者对于屠呦呦不是院士也多少感到意外;为青蒿素研制成功后,由于当时不熟悉国际知识产权规则,没能及时申请更多的专利保护,因此错失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感到遗憾。就此也启发我们,当下,在决策或处理一些事情时,需要国际视野、世界目光,应站在全球背景下考虑问题。其实,“一带一路”、双边自贸协定、开放型经济等战略决策、部署、构架,已经为我们下步走出去、谋求更好发展提供了路径、指明了方向。在经济全球化、交流无国界时代,如果能感知到中国人获诺奖的不意外,或许才是减少许多意外、遗憾的开始。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获诺奖的意外与不意外 2015-10-13 4034516 2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