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创时代

关停养殖场,宁海养鸭大镇转型绿色发展——

西店,告别“蛋鸭之乡”

  县委报道组 陈云松

  本报记者 陈醉 通讯员 徐红燕

  最近,宁海西店镇香石村养殖户俞振荣,如同村里的70余户养殖户一样,“转业”种下了自己的第一批农作物。俞振荣说,他的这片农田原来是猪舍鸭棚,不久前刚刚拆除复耕。在连片的村子里,许多这样的山岙曾有大大小小成百上千个鸭棚,一片喧哗。他打趣道,身边有只“嘎嘎”叫的“闹钟”,每天准时工作,缺了,还不习惯呢!

  西店人对鸭子的“感情”由来已久。

  上世纪90年代初,养鸭是个“金窝窝”,西店镇依托背山面海的地理优势,到1995年,全镇蛋鸭存栏115余万羽,养殖户600多户,年产值超7000万元。当年,农业部命名西店为“中国蛋鸭之乡”,西店还养出了全国较早的“亿元村”。

  养鸭鼓了老百姓的钱包,却也破坏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村庄臭气弥漫,河水发黑。2013年,全省启动“五水共治”行动,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传统落后的养殖行业难以为继,整个西店镇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诸如西店,全省许多乡村在这场“治水倒逼”养殖业的革命里,面临巨大的挑战,乡村固有的产业生态岌岌可危,以养殖业为生的村庄急迫寻求新的谋生之道,而一直与牲畜相依为伴的老百姓,也开始了“独立”生存。

村庄,

拆除鸭棚面貌新

  最近,岭口村村监会主任舒益群忙着盯牢香岩山上的“篆畦园”修复工作。这里曾是南宋名士舒岳祥的宅西小园,也是浙东地区有文字记录的、最早最有规模的私家花园。

  工程已过半,园林初见模样,楼阁亭轩,错落有致。四周青峰环峙,深谷嵯峨,涧流穿村而过,曲水蜿蜒,河水清澈,两岸黛绿,不时有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一泓清水,一抹远山,再加上空气中沁人心脾的桂花香,不禁让人沉醉其间。

  “这一幕,我们盼了许久!”舒益群说道,其实,村里早就想重建“篆畦园”,开发旅游线路。只不过,作为西店著名的“养殖大村”,养猪产生的污水,经沼气池简易处理后直排河道,导致村里的溪水水质发黑,溪底还沉积了厚厚的淤泥,满村的臭味让这一设想被长期搁置。

  关停养殖场后,岭口村找来杭州市城建园林设计院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按照城乡共建共享、产业协调发展、文明相融相生的理念,分别从村域和居民点两个层次进行规划。原先的畜禽养殖场区块被复耕复绿,一条风光优美的景观带由此形成。

  机遇转眼到来。就在不久前,宁海温泉大庄山谷项目签约,占地面积约600亩,总投资1.8亿美元,是宁海县迄今最大的外资单体项目。而岭口村就在温泉“辐射带”上,该项目计划打通山体,引泉入村,建成星级酒店和休闲、疗养相结合的长期经营性项目,包括温泉度假疗养酒店、温泉养生中心、保健中心、企业疗养会所及配套餐饮休闲设施,为高端客户群服务。

  届时,岭口村将在西店镇新版总体规划中,被列入“门户型村庄”试点村,收获美丽效益。

鸭倌,创业路上天地阔

  在石家村老砖瓦厂旁的草莓基地里,石世金两夫妻正忙着打理草莓大棚。“种田可比赶鸭、喂鸭要精细得多。”他说,草莓渴了、病了不会哇哇叫,一切不仅要靠眼睛观察,还要靠经验判断,有着20多年养鸭经验的他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转行。

  石世金原先养了2500只鸭,鸭棚有600多平方米,一家4口全靠每年20多万元的养鸭收入养活。

  “当时一听到要拆鸭棚,感觉天都要塌了,我28岁开始养鸭,别的什么也不会,现在52岁了,没技术,没文凭,要改行难呀!”像石世金这样,在西店镇,许多养殖户都是大半辈子与鸭为伍的,当改革的脚步逼近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便是迷茫。

  鸭棚关停后,养殖户如何转型?政府送来了就业培训优惠政策,还召开专场招聘会,为畜禽关停养殖户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

  石世金在诸多的培训课程里找到了灵感,他要回去搞种植,并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土地复耕。去年9月底,他投资4万元,搭起4个钢架大棚,种下1万多株草莓苗。

  “现在种草莓的收入要高于养鸭,草莓最贵时每公斤60元,普通的也有每公斤18元。按每平方米40元产值算,今年半年时间,就至少有10多万元的产值。”石世金说,养鸭的时候最怕鸭子生病,一病害一片,一年的收成都会泡汤,而接连几年的禽流感,也让销路走到了冰点。而今,草莓从11月份就可以开始摘,一直摘到5月份,收入有6个月。因有稳定的销售渠道,销路不成问题。

  在棚内,记者还发现了番茄等反季节蔬菜的身影。“我打算申请成立一个农村专业合作社,等种草莓技术更加成熟了,想扩大种植规模,还想去镇海学习车厘子种植技术。”对于未来,石世金踌躇满志。

  像石世金这样第一批拆除鸭棚后的养殖户都没闲着,他们有的通过复耕种上了水果、蔬菜,有的自己创业当上了小老板,有的通过镇里的就业培训,找到了新的工作。

  胡春夫花了4000元买了2台电动缝纫机,和妻子张开菊一起学习缝纫技术,专业加工头灯灯带。眼下,夫妻俩一个月可以加工2500至3000根灯带,年收入超过10万元。香联村的刘继青则通过招聘会,在村子隔壁的滨海工业园区一家手电筒企业找到了数控车工的岗位……

市场,产业提升促转型

  几十年的养殖产业,在西店镇根深蒂固,培育了众多与鸭子相关的产业,禽蛋饲料专业市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西店禽蛋饲料专业市场始建于1994年,经销各类精粗饲料及禽蛋制品,鼎盛时每天交易量有近千吨,是全省规模最大的禽蛋饲料市场,也是我省唯一一个禽蛋市场,不仅辐射宁海、奉化、象山等周边地区,还扩展到华东六省,年最高交易额达两亿元。

  如今产业撤离,禽蛋饲料专业市场也遇到了“寒冬”。走进王家村禽蛋饲料专业市场,偌大的两万多平方米场地里,十分空旷,摊位冷清。“养殖场不断关停,饲料需求量萎缩,经营户基本搬离了。”一直在这里做饲料生意的经营户高宗文说,现在只剩20多个经营户,每天的日均成交量也只有几吨至几十吨。

  “目前市场还有32个摊位空缺,这几年都是亏损。”禽蛋饲料市场现归宁海县资产经营公司所有。该县市场开发服务有限公司西店分公司的魏利告诉记者,作为省内唯一的一家禽蛋市场,他们还是得继续经营下去。

  要继续,就要转型。今年,“禽蛋饲料专业市场”开始淘汰技术含量不高的老旧产品,引入无公害、绿色饲料和药物制品,闯出了一片新天地,现在,销售额比去年同比回升了15%。

  一系列连锁反应开始发生。

  位于西店镇溪头村的宁波科瑞特动物药业有限公司一直是“禽蛋饲料专业市场”的供货商,主营动物药品。

  “市场不景气,首先受到冲击的是我们。”公司总经理刘琼仙说,这些年,公司转攻绿色市场,并与浙江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长期进行技术合作,组建了雄厚的科研团队,研发出天然无毒害的动物饲料添加剂,并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

  这意味着,他们的产品作为饲养用抗生素替代品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提供无污染、无残留和无公害的安全绿色肉制品给广大消费者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今年上半年,科瑞特实现了工业总产值1205万元。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创时代 00020 西店,告别“蛋鸭之乡” 2015-10-13 浙江日报2015-10-1300010;浙江日报2015-10-1300012;浙江日报2015-10-1300009;浙江日报2015-10-1300011 2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