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本报记者国庆长假蹲点6个乡村,带来“乡居笔记”——

乡村软实力,澎湃新能量

  本报记者 裘一佼

  这是一次熟悉却充满新奇的采访。

  淳安下姜、南洞艺谷、古堰画乡、安吉余村……我们多次记录的乡村,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随着如潮的游客,我们不禁再次走近它们,把回忆和思绪重新整理,记录下它们的丰富、它们的温度、它们的转变。

  可以说,这是一次乡村的“逆袭”。曾经,它们是地图上无甚出奇的所在;如今,它们装点且激活着广袤的大地,让人想起童年的乐、少年的梦,让人心底柔软、涌动乡愁。

  乡村,就是这样在一幅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景象里,在一个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细节里,在一丝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淡淡情愫里,甚至是一张张人们发送于朋友圈的乡村美景照片里,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无独有偶,乡村的吸引力,已带动世界的风尚。自从瓦特发明蒸汽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以后,伴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逆城市化”先是在英国发轫、继而在西欧扩展、然后移植到北美、再后在广大的亚非拉地区蔓延扩大。

  这何尝不是澎湃的能量?就在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访美期间,“世界十字路口”的纽约时报广场,连续播放着一个名叫“读懂中国”的沙画英文形象片,主人公手上翻开的那本书里,不仅有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更有中华大地上一个个美丽的乡村;

  这何尝不是未来的方向?10月8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和CEO张勇分别就阿里巴巴上市一周年发表公开信,他们号召股东们到农村走一走,“我们看到农村正在发生变化,今天的努力也许会成为未来无数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模式。”

  的确,想要读懂今日中国,乡村是无法逾越的篇章,因为进入现代化“下半场”的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曾经被现代化浪潮挤压的乡村和乡村社会;想要看到未来趋势,乡村是撬动变化的支点,因为在中国,历次重大改革的起点,往往是从农村出发。

  与欧美的逆城市化不同,在当下中国的语境里,回归乡村,直接反映于农业、农村、农民,承载着中国城乡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稳定的希望与梦想,是一个更为宏大的命题。

  追寻乡村的意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逐渐清晰。在行走和记录中,我们发现,乡村的意义,早已挣脱出地理范畴,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是一种软实力。

  不可否认,城镇化仍然是未来中国的大趋势,乡村无形的消失每天都在发生,离土离乡的纠结每天都在上演;但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我们看到了一拨归乡热潮——农村精英回村创业、城里同乡寻祖、乡贤荣归;看到了重建乡村的努力——古村有机更新、大学生村官当政、跨界新农人加入;看到了广袤田野的希望——农村电商风起云涌、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民宿经济蓬勃发展……

  这就是乡村的底气,它不只激发起人们最深切、最浓郁、最真挚的情感,更是让生活在此地的农民感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让生活在城里的人们不因走得太快而丢掉灵魂;它不只是怀旧的过去式,更是向上向善向美的现在时、将来时。

  从人气到底气,我们期待,乡村让生活更美好。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乡村软实力,澎湃新能量 2015-10-13 4035133 2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