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美丽乡村·走读

小洋山,移民今安好

  本报记者 谢国平

  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曾经的小洋山渔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岛民整体搬迁,来到了隔海相望的上海南汇一带。如今,12年过去了,乡亲们生活得如何?国庆期间,记者特地赶赴上海一探究竟。

沪上新家园

  从舟山本岛出发,到三江码头乘船到小洋山码头,然后乘公交车过东海大桥至南汇的滴水湖站,再从滴水湖乘地铁16号线即可到达南汇惠南镇。

  南汇原是上海的一个县,2001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南汇县,设立上海市南汇区,区人民政府驻惠南镇。2009年5月,撤销上海市南汇区,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位于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处,东临东海,南靠杭州湾与宁波相望,西南与西部地区和奉贤、闵行交界。

  浦东新区人保局洋山工作站站长季建国介绍说,他们站是上海当地政府专为搬迁过来的小洋山渔民而设的,负责管理服务取得上海户籍的原小洋山人。截至去年底共1471人,760多户,可以说,这里是小洋山人的一个聚集场所。

  在上海的小洋山人,户籍有点“乱”。2003年小洋山整体搬迁时,总人数在3500人左右,除了300多人住到宁波、定海外,其余的全搬迁至上海南汇。而住在南汇的,户籍也参差不一,按照当时政策,小洋山人可自由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可落户上海,也可选择拿一次性补助金而仍旧保留嵊泗籍。

  “所以一家子中,有全家上海籍的,也有子女上海籍而父母老人嵊泗籍的。但有一点,都选择了让子女落户上海,这样在上海读书考大学有一定的优势。”季建国说。

岛民变市民

  惠南是原来南汇县的县城,自是相当繁华。而且这里的交通也很方便,距上海市区人民广场42公里,往北8公里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往南28公里为芦潮港码头。地铁16号线可方便到达上海中心城区。小洋山人的新家基本安在惠南镇城区的中心地段,以听潮四村、五村、六村为主,且都是老住宅小区。

  然而,从岛民变身都市人,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首先工作难找,像阿拉这种没有文化的渔民能干什么呢?”45岁的陈其在上海一家企业当保安,他说,他一家三口都入了上海籍,女儿现在上海读大学,他在这里一直当保安,每月收入两千元出头,老婆则在一家个人食品店当营业员。

  相比陈其,同样年纪的章伟就幸运多了。章伟仍旧是嵊泗籍,现在洋山港区当调度,管理三四百辆集装箱运输车。“多时集卡近千辆,压力挺大的,这是过去阿拉捕鱼所不可想象的。”他说。

  据了解,像章伟这样在港区上班的小洋山人有七八十名。虽然压力大,但收入也可观,章伟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在惠南镇的房子也从原来的二手房90平方米换成了新房100平方米,而且小区高档,物业齐全。

  最让乡亲们感叹的,仍是融入当地生活的不易。“惠南阿拉住了十年个年头,可当地人仍是叫阿拉是洋山人。”

  采访时,当记者向一位路人打听惠南镇时,他说:“你是说洋山人吗?喏,你直行,在第二个红绿灯那,转角处有个修自行车摊的,他们洋山人都聚在那儿讲大道的。”乡亲们也说,他们大都跟当地人不大来往,一般都是老乡们走走聚聚,感觉自己仍旧是外乡人。

港湾有渔船

  如今,一些小洋山人仍从事老行当——捕鱼。目前有100多位小洋山渔民从事捕捞,上海户籍的跟嵊泗户籍的约各占一半,拥有30只渔船。

  在繁忙的小洋山港区西南一隅,有一个小小的港湾,那里就有小洋山渔船的锚泊之地。一位姓韩的渔老大说,他们以捕捞鲳鱼、鳗苗、海蜇为主,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这比当保安保洁强多了,又是老本行,熟悉。”这些渔民就像候鸟,出海了,就从上海惠南、大团的家赶到码头;回港了,就赶回在上海的家。

  港湾里,十二三吨位的小渔船静静地停泊着;港湾外,几十万吨级的巨轮缓缓而又不绝地驶过。现实,总是有反差,而小洋山的移民们,正努力地融入当地,期待自己的下一代这种反差能小一点,再小一点。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走读 00022 小洋山,移民今安好 2015-10-13 浙江日报2015-10-1300008;浙江日报2015-10-1300009;浙江日报2015-10-1300012;浙江日报2015-10-1300015 2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