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抓钢筋 晚上捉刻刀
本报记者 储永志 报道组 任迎春 摄影报道
晚上7时,黄九西回到出租房内,待安顿好女儿、处理好家务,便坐在客厅的长条凳边,拿起刻刀和一块青田石,开始专心致志地篆刻。一块帘布将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简陋房间隔成了卧室和客厅两部分,客厅的地上散落着篆刻工具、几百块篆刻石料,以及唐诗宋词等书籍。黄九西在石料上用刻刀细细勾画着,偶尔又会停下,思忖着字体的结构布局……这是他一天里感觉最享受的时光。
黄九西是一名农民工,今年49岁。1993年,黄九西从老家安徽蚌埠来到平湖当起了钢筋工,他说:“盛夏的室外温度接近40℃,经过暴晒的钢筋温度接近60℃,我和工友抓着一捆捆钢筋,开始切割、弯折、上料……一天至少要处理8吨钢筋,戴着手套还是能烫出水泡,额头流下的汗让我眼睛都睁不开。”就这样,黄九西白天在工地上扎钢筋,晚上则在出租房内学习篆刻,“因为小时候家境不好,初中毕业我就离开学校回家干农活了,但我始终忘不掉学校里的书法课。因为特别喜欢书法,后来也就喜欢上了篆刻,书法和篆刻是相通的。”
为学习书法和篆刻,黄九西一直省吃俭用,他说:“每年房租3800元,除掉女儿学费,平时吃穿方面就要节省点才行。”2005年,黄九西拜平湖著名篆刻家、书法家张宏为师。张宏说:“他一有时间就会来找我,问我如何布局,字体刻得怎样?这些年来一直如此。”在张宏眼里,这位农民工学生已一步步从一名“篆刻匠”成长为“篆刻家”。
如今,黄九西的篆刻作品已有上千方,并入选多个囯家刊物和全国性篆刻比赛。今年,他还被中国人民大学画院西泠名家书画印研究与创作班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