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要闻

传统制造业如何找准转型升级主攻方向——

慈溪,创新驱动重构产业格局

  本报记者 徐峻 陈佳莹 刘刚 李建新

  通讯员 卢萌卿

  别夏迎秋,审视“浙江制造”,慈溪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窗口。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慈溪制造”有着足以自豪的历史——早在1100多年前,这里就制造出“似玉类冰”的秘色瓷。今时更胜往昔——改革开放以来,慈溪铺陈出一幅包括家电、轴承、化纤等多个主打产业的制造业图景,成为中国制造业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立于潮头者,风光早得之,风浪亦先历。外需低迷、成本高企、产能过剩,面对当下“中国制造”的这些共性压力和挑战,大浪淘沙中的慈溪传统制造企业日子过得怎么样?他们选择的转型升级主攻方向在哪里?又有怎样的进展?探寻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理解当下制造业的真实发展状态,也有益于我们对浙江制造转型升级走向的把握。

  智能是奇兵

  消费个性化,生产定制化

  “未来会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美的正在加速智能产品的布局。”9月初,杭州新网商峰会,国内家电大鳄“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如是说。

  此刻,距离峰会现场130余公里的慈溪,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尝试也正在悄然布局。一个需要说明的背景是,在中国家电业,慈溪与顺德、青岛“三分天下”。

  方太,慈溪家电“一哥”,也是目前能在国内高端厨电市场叫板“西门子”的本土品牌。走进其产品展示厅,智能元素无处不在,可在移动端远程遥控开关的智能灶具、检测到有害气体便可自动开启换气键的智能油烟机等新产品令人眼花缭乱。董事长茅忠群说,“‘方太’还在研发更多的智能厨电产品,新的增长就得靠这些产品。”

  在慈溪家电骨干企业中,争相为产品注入更多“智商”已成趋势。在凯波集团,记者看到,这家公司自主研发了一种根据化纤、丝绸、棉、麻等布料设置不同温度档的电熨斗,通过控制软件程序设定,让电子控温技术解决消费者找寻不同布料合适温度的难题。这款产品已成功打入美国中高端市场,销售价格高出普通电熨斗一倍,年销量达到60多万台。

  据统计,近两年来,慈溪家电行业累计实施的产品智能化、研发设计类项目已达77项。

  “智能制造”不仅意味着智能产品和智能设备,更是一场生产组织方式的革命。而后者,是国际电脑横机领头企业慈星股份正在进行的布局。

  在传奇甚多的慈溪民营企业中,“慈星”是一个令人震撼的角色。2008年之前,这家企业几乎寂寂无名,2008年后,伴随国内手摇横机到电脑针织横机的需求转变,此前默默进行产品开发的“慈星”爆发式增长,3年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200%,年销售额最高达30多亿元,一下子攀登到慈溪制造的峰顶。但从2011年开始,随着市场饱和、行业产能暴增,“慈星”年销售额直线下滑到去年的8亿元。

  但当我们走进企业研究院,这种下滑压力却变得不那么寒意凛凛了。除了新开发的智能纺机和工业机器人项目外,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智能化毛衫定制平台。副总经理李立军透露,这个平台即将于今年底对外发布。届时,客户只需在网上平台定制好款式,随即系统就会将客户需求传输至电脑横机。毛衫的每个部件加工完毕后,就会被绑定可追溯电子标签放入篮内。随后,篮子里的定制毛衫会像坐缆车一样,经过初检、缝合、半成检等一道道流水环节,直达客户手中。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这一平台可以精准采集客户需求,避免了大规模生产的盲目性,成功破解了制造和需求无法匹配的“痛点”。

  “从‘制造’到‘智造’已经是慈溪制造业转型的一种趋势和潮流。”慈溪市委书记卞吉安对我们说,面对结构调整的各种阵痛,慈溪提出了“二次创业”,而推动慈溪制造业从“制造”转型“智造”,重塑慈溪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二次创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极致方长久

  转型不是转行,深耕也是升级

  结构调整期,传统产业转型压力首当其冲,也让不少传统产业企业负责人心中萌生疑虑:转型是否就意味着转行?

  对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转型之问,通过对慈溪制造业企业的采访,我们有了明确答案:转型不意味着转行。重压之下的慈溪制造业企业中,那些深耕传统产业、追求极致产品的企业,普遍活得更轻松一些。

  在国内,慈溪轴承产业赫赫有名。但步入新常态后,轴承行业也是慈溪传统产业中日子比较难过的一个。

  但有一家轴承企业逆势而上。这家企业就是宁波慈兴轴承有限公司。其掌门人已年届七旬,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慈溪企业家。这几年,他把“慈兴”带上了一个发展新境界:2012年销售3.2亿元,2013年4.8亿元,2014年6.8亿元,今年预计达9亿元,平均每年增速达35%以上。

  逆势飘红的背后,是一枚小小轴承的极致旅行。走进“慈兴”新落成的现代化车间,过去留存在我们脑海中的机械制造业企业场景瞬间被颠覆:高大的车间敞亮洁净,锃亮的新式生产线上,仅有四五名工人在机器的显示屏前轻松操控。在自主研制的全自动轴承探伤分选机前,工人告诉我们,生产线上的每一个流程都可进行数据读取,随之转入后台分析,哪个步骤出问题,哪些工艺需改进,都会即时得到升级,达到了精益制造的水准。

  更重要的是新产品开发。在产品展示室,总经理韩春伟向记者展示了一枚可以握在手心里的小小轴承。“这个小玩意就是863项目工业机器人谐波减速器中的关键零部件——薄壁轴承,我们突破了日本企业的常年技术封锁。”也正是这种新产品开发能力,让“慈兴”从生产普通轴承升级到生产高档轿车轴承,再到成功研发高档轿车组合式轴承,在同行需求萎缩之时,“慈兴”有着接不完的订单。目前,包括宝马、奔驰在内的全球十大著名汽车公司都是“慈兴”的客户。“慈兴”已拥有德国乌兹堡、美国底特律和上海3个技术中心,建起国家级实验室和浙江大学博士后工作点,还承接了轴承行业首个科技部863项目。

  往深处走,传统产业也会充满朝阳气息。像“慈兴”一样,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也是一家追求极致的“技术控”企业。直到今天,董事长励行根还每天穿着一件灰色工服,早上6时就到实验中心查看研发进度。在很长时间里,“天生”几乎每年将全部盈利都用在了研发上,一直到去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还高达10%。如今,“天生”的产品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更拥有3倍以上的产品寿命和密封性能,近40%的国内核电站使用天生自主研发的阀门密封件。

  产业还是那个产业,技术则不断升级。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慈溪完成技改投资149.8亿元,增长88.9%,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近九成;慈溪新产品产值达465.11亿元,同比增长62.3%。正是这样一种“工匠精神”的执着,让相当一部分慈溪制造业企业在大浪淘沙式的转型大潮中,有了一分令人欣喜的淡定从容。

  产业新阵型

  告别盲目跟风,打造“雁群经济”

  “以前,慈溪经济可以称为‘野猪经济’,哪里有商机就一哄而上;而现在,正在转向‘雁群经济’,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有方向、有队形、有定力。” 说起慈溪制造业的变化,慈溪市政府研究室主任陈永高如是说。

  “新海”就是一个典型。在用20年时间炼成打火机行业冠军后,作为打火机行业“雁群经济”的领头雁,“新海”在产品和产业的选择上,始终坚持差异化的原则。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公司副总裁孙宁薇向我们介绍,一个便携式打火机,不过40多个零配件,门槛并不高,但是要做到“人有我优”,考验的就是分毫之间精益求精的能力。而“新海”自2000年稳坐国内打火机行业头把交椅后,每年都将销售额的5%投入研发,保持着每年更新几十款产品的发展速度,去年销售收入突破9亿元。“之所以能拉开距离,就是因为差异化竞争,告别了同一水平厮杀的竞争红海。”

  不盲目跟风还体现在对新产业的选择上。2007年A股成功上市之后,已成为世界打火机行业前三强的“新海”敏锐地看到了打火机行业可能出现的“天花板”,开始寻找新增长点。利用公司在精密塑料制造上的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向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在,“新海”旗下已经有3家医疗器械公司,其控股的深圳尤迈医疗销售收入已超亿元;专注于麻醉类耗材的宁波华坤医疗销售额也已超千万元。“转型升级不能好高骛远,要做自己看得懂的行业。”孙宁薇说。

  “雁群经济”兴起的范例还有慈溪净水设备产业。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几年,慈溪净水设备产业风生水起,而以“沁园”为龙头的一批慈溪企业已经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2010年以来,全国净水设备产业呈现年均增速30%的强劲势头, 而“慈溪方阵”年销售整机已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且,像“沁园”这样的龙头企业,还从家用净水设备产业拓展到空间巨大的水处理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在慈溪新兴产业集群区,新的产业阵型也在悄然孕育。成立仅4年,这里的落地项目已达22个,总投资58.22亿元,预计年产值可达208.96亿元。在这一轮新兴产业高地的抢夺战中,慈溪的策略并不是一见“高精尖”即揽入怀,而是精准锁定了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四大阵列,悉心布阵。在这里,新兴产业的带头企业们,有的正悄然练翅,有的羽翼已丰,有的更已形成雁阵,既是各自行业经济的排头兵,更被视为领衔慈溪制造业二次腾飞的领头雁。

  微观见证宏观。来自慈溪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讯息,让我们对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更多了一份具体可感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我们从慈溪企业家身上感受到浙商的韧劲和斗志,正如当地一位企业家对我们所言:与当年创业睡地板的日子相比,今天转型升级的压力又算什么呢?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1 慈溪,创新驱动重构产业格局 2015-10-09 4033418 2 2015年10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