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公告

2015浙江“最美科技人”评选公告

  2015浙江“最美科技人”评选公告

  评选须知

  由浙江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指导开展的2015浙江“最美科技人”评选活动,自2015年6月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热切响应,各地共推荐候选人200余名。经过2轮评委评审,确定20名入围者。入围者包括5名科研工作者、3名科技创业者、4名科技特派员、3名科技服务者、3名科技管理者和2名科普工作者。今公布他们的简介(分类别按姓氏笔划排序),接受社会投票评选。

  投票办法

  一、微信投票:搜索微信公众号“创新浙江”,或扫一扫下方的二维码进行关注后,发送“浙江最美科技人”,然后按提示投票。

  二、网络投票:进入浙江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网站(http://www.zjsti.gov.cn/),按提示投票。

  三、每人每天限投一次,每次投票必须选足10人,少于或多于10人均视为无效。10人中必须包括科研工作者、科技创业者、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者、科技管理者和科普工作者六个类别。

  本次投票截止日期为2015年10月15日。

  评选办公室将综合社会投票及终评委投票结果,最后评定10位2015浙江“最美科技人”,另外10位作为提名奖人选。

  评选办公室联系电话:

  (0571)28030039

  浙江“最美科技人”

  评选办公室

  2015年10月9日

  科研工作者(5名)

  1.王滔

  王滔,男,1970年生,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湖州营养与健康产业创新中心主任。2009年底,他肩负着建立中科院成果转化平台的重任,离开上海外企研发总监的岗位来到湖州,在钟爱的科研事业上辛勤耕耘,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转化成果。

  王滔迄今共申请了50余项生物医药领域的发明专利,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3项,国际发明专利14项。自担任中心主任以来,他带领团队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营养保健领域与浙江企业开展了数十项科技产业化合作,其中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16项、上市新产品5个、孵化新成立科技型创新企业5家,为地方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上百项(次)。为了让中心尽快走上良性发展之路,他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身患重病的妻子,更顾不上年幼的孩子,一年四季陪伴家人的日子寥寥无几。

  王滔先后荣获湖州市“365”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湖州市优秀职工”、“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奖”等荣誉称号,并被推荐为湖州市政协委员。

  2.张小明

  张小明,男,1962年生,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黑脸蛋、泥裤腿、泥皮鞋、泥轿车。以水稻育种为毕生追求,谱写着精彩的育种人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省水稻攻关协作组副组长,获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海外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151人才等荣誉称号。

  30多年来,张小明像候鸟一样,每年冬春两季去海南南繁。水稻这个“亲养儿子”比亲生儿子还亲,有时连儿子发烧了也顾不上。早期的南繁路途,火车、轮船、汽车轮着坐,钱包被抢乞讨过,胃病发作打过点滴,累了在车站门口露宿……盛夏时节,在像桑拿房一样的温室里调查数据,全身汗水湿透,蚊虫咬得红肿,却乐在其中;在“双抢”期间的突降雷阵雨中淋成个落汤鸡,患过急性脑膜炎,住院治疗数月……

  主持国际合作、国家863、国家基金、省重大攻关等科研项目,培育了20多个水稻新品种,生产上大面积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科技奖一、二、三等奖,为我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

  3.张传溪

  张传溪,男,1960年生,浙江大学教授,昆虫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昆虫功能基因组学和昆虫病毒研究,先后主持“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曾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师”。

  为人低调,淡泊名利,潜心科学研究,大半辈子研究如何“虫口夺粮”,在国际杆状病毒和昆虫功能基因组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一席。特别是他带领的团队勇攀国际科学顶峰,找到了控制昆虫长短翅膀发育的“分子开关”,解决了长期困扰生物学界的生物可塑性发育的重要难题,该标志性成果今年3月在《自然》发表,被国际生物学家誉为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对开拓防治害虫新途径也具有重要意义。

  张传溪十分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奋斗在教学育人一线30余年,培养毕业硕士生、博士生50余名,特别是他一直坚持为本科生讲授昆虫学课,年逾半百仍亲自带本科学生走遍浙江山山水水,深受学生爱戴,被学生称为“最希望见到的老师”、“最喜爱的老师”。

  4.唐立梅

  唐立梅,女,1981年生,浙江大学博士后,就职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基金等多项基金项目。2012年参加大洋26航次第一航段和第二航段在西北印度洋和北大西洋的科考,2013年参加蛟龙号第一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科考并执行第72潜次下潜任务,成为首位搭乘蛟龙号下潜到大洋2774米深处的女科学家。

  唐立梅热心科普,参与录制电视台科普节目,撰写科普文章,为小学生做海底科考之旅的报告,在媒体上宣传海洋科考。获2013年度10位“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联合国妇女署与网易共同举办的2014女性传媒大奖,入选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新中国百位女性第一与中国梦”展览。

  5.楼宝

  楼宝,男,1965年生,研究员,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研究室主任、第八届党委委员,主要从事海洋生物繁殖、种质资源和良种选育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楼宝克服右下肢截肢残疾(因公出差途中遭遇重大交通事故)带来的诸多困难,装上假肢,亲自带领科研团队进海岛、下渔船、上网箱,坚持在一线从事海洋渔业的科技开发工作。2015年6月,负责的小黄鱼人工繁育项目获得重大突破,在国内首次育出体长5厘米的小黄鱼苗种2.5万尾,对于海洋鱼类种质资源开发、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和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国家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16件,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

  楼宝心系残疾人事业,结对进行科技帮扶的“普陀金马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一家由残疾人创办的水产养殖公司,在楼宝及其研究团队的帮扶下,该公司从“夫妻”店扩大为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的科技型企业,成为当地残疾人创业的样板。

  科技创业者(3名)

  6.胡如意

  胡如意,男,1982年生,浙江竟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本科毕业后,获国际留学生奖学金赴英国Loughborough大学就读硕士。毕业后在英国最大的水务集团UnitedUtilitiesGroup任职6年,主攻微生物处理技术,期间成功研发污泥反向分离技术并获得PCT专利。在英期间两次获得年度水工程师奖。

  2012年,胡如意回国创业,创建竟成环保——一家基于微生物技术的环境综合服务商。短短3年间,公司已成为当地治水的领军企业,第一个承接的水生态修复项目就获得浙江省水利厅优秀示范项目称号。企业相继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最具潜力留学生创办企业等称号。

  胡如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大众。他担任温州市政协委员、温州市治水技术专家服务团副秘书长,积极解决各地的治水难题。同时他积极参与各种公益和治水捐款活动,举办过20余场环保宣讲,宣传正确的环保理念。获得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浙江省“最美浙江人”青春领袖、浙江省科技小巨人等称号。

  7.骆建军

  骆建军,男,1970年生,钱江特聘教授华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兼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研究中心主任。拥有40多项国内外专利,参与创立或领导过多家美国硅谷高科技公司。

  骆建军曾设计成功我省第一套光纤集成电路。本世纪初,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聘请骆建军去美国领导研发团队,主型产品占全球市场70%份额,直接推动该公司成功上市。2011年,骆建军回国创立华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短短三年,研发成功一系列存储卡、U盘和固态硬盘控制器芯片,以“中国芯”努力打造我国电脑硬盘和大数据信息安全的国产化基地。其中,固态硬盘控制芯片是中国第一颗固态硬盘控制器,打破了国外垄断,包括EE-Times在内的美国媒体纷纷报道,华澜微量产出货世界最高密度2.5英寸标准固态硬盘(达5TB)。

  骆建军融学者、工程师、企业家于一体,以强大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实践自己的中国梦:将中国人的信息存放在中国人自己的硬盘中!

  8.潘东浩

  潘东浩,男,1972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潘东浩与同事一起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制的商业化大型风电机组,在国内首次将集散型控制系统与现场总线技术应用于风电控制系统,同时独立开发了国内首套风力发电远程监控系统。进入本世纪,潘东浩成为公司技术负责人,带领技术团队自主创新,成功开发了1.5MW、2.5MW风力发电机组,以其高可靠性、高利用率受到业内好评,产值已超过40亿,坚定了中国风电业自主产权建设、发展民族产业的信心。他获得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奖一、二、三等奖,被评为中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潘东浩除了在技术领域潜心耕耘,更是将足迹留在了众多的风电场。他参与了每台样机的安装和调试,深入条件艰苦的现场,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高山、海岛等不同风场现场工作和值守,为工作三次调整婚期。

  科技特派员(4名)

  9.包崇来

  包崇来,男,1973年生,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十多年来,他一心扑在蔬菜育种研究和推广事业上,主持或参与了国家成果转化、省重大攻关等项目50多项,参与育成“浙茄1号”等蔬菜新品种10多个,获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省农业厅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他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浙茄1号”已成为浙江省茄子主栽品种之一,占大棚茄子面积的20%、露地茄子面积的50%左右,累计推广80多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5亿多元。2005年起,包崇来作为省科技特派员派驻到青田县章村乡,帮助该乡发展茄子产业,使该乡茄子种植亩收益从3000多元增加到8000多元。包崇来被评为浙江省功勋科技特派员,并被青田县委、县政府授予“青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贡献奖”,他拿出青田县政府奖给他的10万元奖金支持茄子种植大户,践行时代青年的新风尚和党员的宗旨。

  包崇来还获得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浙江省农科院推广产业标兵、浙江省直机关第三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入选2015年4月“发现最美浙江人——浙江好人榜”。

  10.张放

  张放,男,1954年生,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农业发展和产业化研究,是浙江省首批科技特派员、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巡讲团成员。

  张放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农业科研项目及地方委托有关项目50多项,承接各类农业区划规划、产业化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30多个,研究开发、示范推广以果树为主的农业新品种100多个(其中,形成一定规模并具较好经济效益的新产品20多个),累计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40多万亩,新增产值近12亿元,创汇200多万美元,并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农民和农业技术人才,为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事农业技术推广30余年,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浙江省功勋科技特派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项目优秀科技特派员、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浙江省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等多项荣誉。

  11.陈忠法

  陈忠法,男,1967年生,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他自2003年任省科技特派员下乡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已有12年时间。先后服务奉化、青田、象山等地,始终坚持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利用专业优势为农民带去技术,帮扶农民脱贫致富,培训农民超过2150人次,重点服务企业20多家,协建10多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主持或参与实施各类科技扶贫项目20多项。

  在科技扶贫历程中,他通过创新项目模式,以项目带经济,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例如,“中华鳖三段式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受益100多农户,“海水网箱养殖鱼类软颗粒饲料生产与投喂技术”项目受益110多户。

  陈忠法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做好农技推广和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做农民心中的教授、老百姓心中的驻乡致富“特派员”,得到了农民朋友的广泛赞誉,获得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浙江省功勋科技特派员、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甬城最美教师等荣誉。

  12.俞旭平

  俞旭平,男,1962年生,浙江省中药研究所教授级高工。20多年来,在中药材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项,主持制定地方农业标准规范2个,获得发明专利4项,参加选育的中药材新品种有5个通过省农业厅认定。

  俞旭平始终把“三农”放在心上,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欠发达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很大贡献。2003年,作为浙江省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他被派到淳安县枫树岭镇。12年来,他扎根山区,用科技浇灌特色产业,2014年枫树岭镇中药材总收入5295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24.38%,是2003年他下派时的5倍多,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083元,其中中药材产业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是2951元,占29.3%。

  12年来他连续9次被评为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浙江省功勋科技特派员称号。但他最看重的是枫树岭镇下姜村授予他“荣誉村民”的称号,他认为村民们把他当作自家人,这是一名科技人员人生最出彩之处。

  (下转第12版)


浙江日报 公告 00011 2015浙江“最美科技人”评选公告 2015-10-09 浙江日报2015-10-0900007;浙江日报2015-10-0900008;浙江日报2015-10-0900009;浙江日报2015-10-0900013;浙江日报2015-10-0900015;浙江日报2015-10-0900017;浙江日报2015-10-0900018;浙江日报2015-10-0900019;浙江日报2015-10-0900021;浙江日报2015-10-0900023;浙江日报2015-10-0900025;浙江日报2015-10-0900027;浙江日报2015-10-0900028;浙江日报2015-10-0900030;浙江日报2015-10-0900032;浙江日报2015-10-0900034;浙江日报2015-10-0900036;浙江日报2015-10-0900037 2 2015年10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