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艺文志

嘉兴创新公共文化服务——

嘉兴“文化有约”平台量身定制文化大餐

  记者 李文芳 李茸 通讯员 刘靖

  丹桂飘香秋意浓,姹紫嫣红歌不歇。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假期里,嘉兴市公共文化场馆内“好戏连台”、“热火朝天”,为老百姓献上了雅俗兼具的文化大餐。

  你瞧,在嘉兴博物馆一楼,精神矍铄的老人们端坐在培训室内,双手持葫芦丝吹起《月光下的凤尾竹》;在嘉兴图书馆里,孩子们正用稚嫩的童声朗诵着古诗词,时而如低吟浅唱,时而若琴瑟和鸣;文化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排练房里,在音乐的韵动下,年轻的姑娘跳起来了、年迈的阿姨扭起来了……

  享用如此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只需在嘉兴市“文化有约”平台上轻轻一点,便可轻松定制。“文化有约”通过互联网这阵春风,将嘉禾大地古往今来的文化底蕴吹入心底,也将众多公共文化场馆渐次“激活”,使得公共文化服务在标准化、均等化的基础上,更显个性化、主动化。该文化品牌曾荣获首届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目前,通过“文化有约”平台(PC端和手机端),嘉兴市公共文化场馆资源实现了有效整合,已经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系统拓展到科技馆、工人文化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并延伸到了县(市、区),同时吸引了大剧院等社会力量兴办的文化机构参与其中。

  公共文化场馆通过“文化有约”平台实时发布免费的培训、辅导、讲座、演出、展览、场地等信息,成为嘉兴城乡居民共享公共文化的重要方式。截至目前,“文化有约”网站点击率已突破280万。你会发现,这里的老百姓文化味儿浓了、文艺范儿足了。“掉歌远入秋波绿,塔影中分晚照红”。南湖之滨,运河之畔,一段段文化相约的故事让你如痴如醉。

  曲水流觞,叙艺术情缘

  董迅如今保持个习惯,就是每天一得空会翻阅看下手机。她可不是低头一族,吸引她点击手机的是一个名为“文化有约”的客户端,LOGO是一双相握的手。经由这一牵连的双手,董迅才得以与董氏祖辈书画家们零距离接触。

  原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董迅在“文化有约”平台上发现嘉兴博物馆推出了一档“零距离赏宝”的预约栏目,经电话询问后董迅立马联系上其他董家后人,向博物馆提出申请,希望能在“零距离赏宝”现场鉴赏到董家书画系列作品。

  “地美多俊木、水秀育英才”,嘉兴董氏在书画艺术上卓有成就。清朝年间董棨、董燿、董念棻祖孙三代,均为知名画家。董氏自董棨之父董涵始,至董敏藻书画传家200余年,可谓丹青世家。

  嘉兴博物馆收到申请后,在当期“零距离赏宝”现场推出董棨、董燿、董念棻、董宗善、董巽观五代书画家共10幅作品。博物馆一楼鉴赏室内古色古香,一张实木红漆大方桌摆放在中央,地毯以马家浜文化图腾为图案设计而成,正对门是一面落地橱柜摆放着几件青瓷,两侧整齐放着几张沙发。

  董氏一行十几人围站在木桌旁,欣赏着桌面上的书画作品。“柳树竹石,蔬果花卉,飞蝶虫草,用笔工细,设色妍丽,形象生动。”在鉴赏至董棨设色山水图轴作品时,董氏后人无不啧啧称赞。“之前在橱窗里陈列的作品,如今直面在我们眼前,那种对文化的触摸才真叫震撼。”董迅说。

  这是博物馆“文化有约”平台中的一个子栏目,自2011年7月份嘉兴博物馆推出“零距离赏宝”活动以来,每月开展一次的赏宝活动从未间断,且月月展品不同。有依据节气推出的赏梅、赏菊、赏荷系列,有各类瓷器、书画系列,不胜枚举。鉴赏现场再配上专人讲解,如今已吸引了一大群铁杆艺术粉丝。通过“文化有约”平台预约鉴赏,或与博物馆联系量身订做这种模式,文物开始从库房走到人们面前,从冰冷的橱窗走向人们内心对文化的诉求。

  对嘉兴文物爱好者来说,若想赴一场文化的盛宴,零距离目睹张熊、周闲、朱偁、蒲华等这些本土书画家的风采,或想触摸明清青花瓷的质感,那么“文化有约”便是他们最便捷的文化相约通道。

  雅俗同赏,沐文化新风

  今年68岁的张克洁老人没想到,自己的退休生活可以过得如此丰富多彩。书法、美术、国画、太极拳、英文、电子琴、围棋都会几招,如今,她还能够用葫芦丝演奏一首《金风吹来的时候》。除了这些,老人还跟年轻人一样,玩转了手机。在她手机上的醒目位置便是“文化有约”APP。

  “本来在‘文化有约’上给孩子报了个亲子活动,没想到刷到了葫芦丝培训班,就立马点击抢了个名额。”张克洁老人剪着短发,穿一件大红牡丹黑底衬衫,头发乌黑,气色不错。只见她双手持葫芦丝,一只手手指按住指孔,气息平稳,音韵精准。

  一曲过后,张克洁老人兴冲冲地说:“我现在是周一学唱歌,周三学围棋、钢琴,周五学葫芦丝,以前高血压、胆结石这些病也渐渐好了,心情啊别提多舒坦了!”与张克洁老人一样,参加培训的其他老人手机上都会装有“文化有约”客户端。刷刷屏,看看展,学学艺,已经成为老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文化休闲何处去,公益场馆零距离”,嘉兴市公共文化场馆开始主动对接市民的文化需求,使得原本被动、静止的文化场馆“活”了起来,从“阳春白雪”至“下里巴人”,雅俗兼具的公共文化服务让老百姓的业余生活变得文艺范儿十足。

  博物馆里,除了将文物走向公众的“零距离赏宝”外,博物馆还根据自身特色,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推出“最炫民俗风”主题活动;以新装修的活动体验区为基础推出软陶手工制作、“模拟考古”等活动;推出“草编”、“泥塑”、“素描”、“人像摄影”、“硬笔书法”等培训班……

  文化馆内,小石榴艺苑为小朋友们开设了音乐、舞蹈、形体训练、戏曲、器乐、美术、书法等艺术公益培训班;公共文化大讲堂为社会各文化艺术团队、群体或个人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数字体验区内推出3D投影现场教授舞蹈、书法、国画等课程……

  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里,“禾城绿洲”亲子生态成长营次次一上线就被秒杀;“体验快乐,收获成长”学生实践系列活动场场爆满;少儿跆拳道、国际跳棋、乒乓球、街舞、古筝、小提琴等公益培训数不胜数……

  公共文化场馆从单一的展览、培训探索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服务,为老百姓打开了一扇通向文艺之门。对于人气爆满的一上线就被“秒杀”的文化活动,“文化有约”平台会依据报名人数进行摇号选择,并对这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项目通过数据分析持续推出。公共文化服务从单一走向多样,从闭塞走向开放,从冰冷的展区走进人们的内心。

  民间翘楚,搭展示舞台

  “文化有约”逐渐成为嘉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张新名片,各大公共文化场馆除了开辟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市民前来外,还将文化通过“菜单式”服务送向乡村,送到社区。

  博物馆推出“流动博物馆”、“流动体验区”,将馆内固定展览及专题类题材以展板形式向社区、学校等社会单位提供展览服务,并将泥塑、软陶等制作项目送至乡村、社区;文化馆开辟“春耕”、“夏种”、“秋收”、“暖冬”服务,音乐舞蹈、书画摄影、送书送戏、声乐器乐、非遗保护等“菜单”,四季不停歇;科技馆将科普知识、手工实验室送到社区,引来社区孩子们对科技的好奇与兴趣……

  姚庄镇文化馆农民画室内,几张长条木桌拼在一处,桌面上摆放上笔墨、水彩,老农们站立木桌一侧,构思、起笔、修改、晕染……但见一张白净的宣纸经他们勾染涂抹,便成了一幅远黛近墨的山水画作。

  夕阳西下,水乡渡口里氤氲的水汽开始升腾。大桥花园村文化礼堂内,“巧手妈妈团”的十字绣绣起来了,一幅幅精美、大气的作品依次呈现,小至孩童大至耄耋老人,都低着头认真地穿针引线。礼堂排练室内,排舞队正扭动着腰肢,随着动感的音乐,在人群中旋转着翩翩起舞。

  每个有文艺梦的普通人在“文化有约”的推动下,也开始走出乡野,走向公众,成为另一场民间文化盛宴,这种来自底层的文化力量正成为一股新风尚,他们走到了公共文化场馆内,有些甚至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在嘉兴文化馆一楼展厅内,农民王利中与自己的儿子王君韬近年创作的116幅自然风景油画作品呈现给大众;吴力达、吴雷达兄弟俩多年创作的120余幅书画作品以其磅礴灵动的艺术表现直面市民;大桥镇花园村“巧手妈妈团”的103幅十字绣和16件手工串珠品集体亮相,美丽的花卉、可爱的动物、大气的书法作品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欣赏……

  回眸往昔,在嘉兴这片土地上,吴歌、越语、骚声,滋养一方文墨客;再看今朝,读书、品画、舞蹈,已深入田间乡野,在百姓心底结出最美的文化果实。你看,秀洲自闭症青年张骏林用音乐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土生土长的“辣妈宝贝”走向了西欧舞台;农民画家庄菊华《清理水葫芦》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展出……

  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农民画作,一曲曲激情昂扬的现代舞蹈,正在诉说着江南水乡的传奇美景,讲述着新时代城镇居民的幸福生活。“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夜幕降临,农民休闲公园里《荷塘月色》音乐响起,辛苦了一天的郜墩人放下碗筷,纷纷赶往公园广场,有的跳排舞,有的散散步,有些相约去看展,赴一场文化之约。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艺文志 00018 嘉兴“文化有约”平台量身定制文化大餐 2015-10-09 4031626 2 2015年10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