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路上的
感动瞬间
■连夺回
走进阿克苏教育学院已经一月有余,和少数民族学员的融洽共处让我之前所有的担心和焦虑亦已淡去。相反,一幕幕暖心的瞬间不时映入眼帘,让已是不惑之年的我,常常为之感动。
一
第一次进课堂,我有意提早了半个多小时,为的是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与学员课前唠嗑,拉近距离。热闹中,我的目光还是被坐在六组最后一位低头书写的男学员所吸引。我装作不经意地走到他身边,轻轻的脚步似乎并没有打扰到他,他仍是那样认真地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
什么样的假让这个汉子这么用心呢?原来,这次学校选派少数民族教师参加双语培训,他们夫妻双双入选。可就在开学前几天,妻子却意外受伤了,需要住院动手术,估计得个把月才能来校。
“现在最担心的是妻子丢了这么多课赶不上。”他叹了口气,一脸的无奈。“老师,我想用手机把你上的课录下来,晚上带回去给她听,可以吗?”他像是鼓了好大的勇气,说出了一句让我很意外的话,然后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那一刻,丝毫的犹豫也没有,我给了眼前这个汉子最坚定的回答:“行,如果需要,我给你把每一课的朗读都录起来,你带回去。”我注意到了他的眼圈一红,说实在的,那一刻的我何尝不是一样?
二
出于对当地教师平时在一线开展汉语教学情况的好奇,课间我有意和学员们聊起了这方面的话题。由于汉语教师总体数量上的缺乏,不少基层学校能够胜任汉语教学的教师不多。
这时,一个矫健的身影快步迈上讲台,“咳咳”两声清嗓之后,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同学们,我和大家一样,在学校里也上汉语课,课多,改的作业也很多,但我觉得自己很幸福。我经常想,别人无法代替我的工作,所以自己在学校里才显得重要……”教室里出奇地安静,一双双眼睛都盯着台上那个激情洋溢的男人。他告诉我们,毕业之初,因为当地乡政府缺少能说汉语的人,他便被拉去当了三年的“翻译”。感觉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太薄,他执意要回学校去,教孩子们学汉语,帮助更多的人掌握汉语。他所在的学校目前只有三位从事汉语教学的老师,虽然工作量很大,但他感觉很充实,在同事眼里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汉语说得挺不错的维族老师。
“浙江支教团的老师们来了一批又一批,我们的汉语老师也会增加一批又一批,我相信,汉语教学力量一定会越来越强,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那一刻,我和这个叫凯萨尔拜仙的男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
上午两节课上完回到寝室不久,接到一个陌生的号码,原来是班里一个叫阿不力肯木托乎提的学员:“连老师,您在哪儿呢?想请您帮个忙。”和他约好在宿舍楼下见。分把钟时间,便远远看见一个高个子男朝我快步走来,手里似乎还有叠大红的东西。近到眼前,才看清那是一叠请柬。“老师,今天是教师节,我们全班学员打算放学后聚一下,想请你和我们班另外三位老师一起参加。可我没用汉字写过这东西,您能教我一下吗?”
一场朴素的聚会,一份隆重的邀请。晚宴上,当年长的班主任努尔古丽郑重地为我戴上维吾尔族的巴旦木花帽时,这个刚组建不久的大家庭,带给了我这个离家万里之遥的江南书生沉甸甸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