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8版:今日绍兴

嵊州:剡溪清如许 为有活水来

  通讯员 盛宣

  本报讯 今年以来,嵊州市共安排“五水共治”重点建设项目50个,计划投资10.42亿元,1~8月累计完成投资11.8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13.8%。其中,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投资,分别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106.1%、111.3%、120.9%、155.9%、190.4%。65个监测断面水质,其中40个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标准,96.9%的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治水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百姓的满意始终摆在第一位。誓夺“大禹鼎”,嵊州治水绝不松懈。

  治水不分家 河清水畅流

  今年1月开始,嵊州人张雷每天雷打不动干的一件事就是,驾着大卡车“爬”上海拔600多米的东阳市三单乡,把垃圾运回嵊州。截至目前,已经运回近千吨。包括东阳三单乡、佐村镇的垃圾,嵊州市已安排专项资金55万元包清运。

  把别人的垃圾运回自己地盘,这样的亏本生意也干?“治水不分家,只有全盘考虑,才能根治‘三河’。”嵊州市治水办副主任王均灿说。

  如果把治水的眼光放远,孰轻孰重一目了然。玠溪是嵊州长乐江源头之一,它发源于东阳市三单乡,流经嵊州。早在多年前,玠溪村就已实施垃圾入桶并清运,可为什么玠溪两岸还是有较多垃圾。“主要是上游冲刷下来的。”

  跨区域治水,协调之难,考验嵊州市的决策者。就像兄弟分家、治家,若各执一理,必陷僵局。嵊州的智慧是:主动沟通,积极谋划。去年底,一个“由东阳建垃圾中转站、嵊州包运垃圾”的方案得到两方认同。暴雨后玠溪依然洁净的景象正是由此而来。“更为关键的是,此举确保了丰潭水库与南山湖山库的水质,嵊州40万市民能喝上放心、优质的饮用水。”贵门乡党委书记竺柏海说,三单乡三分之二的水流入丰潭水库,三分之一的水流入新昌江再汇入嵊州境内,所以三单乡的水质直接关系到嵊州水资源环境,“作为嵊州市饮用水源头的前站哨兵,我们一定要站好这一岗。”

  嵊州境内大大小小河道、沟渠共有1017条,总长2100公里。“哪些是难啃的骨头?问题出在哪里?要一个不漏揪出来,开出对症之药。”从去年开始,嵊州市治水办联合各乡镇、街道,对全市“问题河道”逐一号脉,破解难题。玠溪垃圾就是“破难”的一个例子。

  治水,是一场系统仗,只有全盘考虑,步步为营,方能逐渐推进。这一治水理念在嵊州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机制促根治 治水见实效

  “现在治水更有底气!”嵊州市仙岩镇副镇长傅秋明信心满满地说。从今年开始,作为一镇一乡一开发区的下游,仙岩镇有了治水“撒手锏”。这个“撒手锏”正是嵊州市年初出台的“下游考核上游”机制。

  仙岩镇位处下王镇和嵊州经济开发区的下游,又是三界镇的上游,结果,遇上了难题。“很简单,打个比方,上游垃圾顺着曹娥江漂到仙岩镇,仙岩镇没拦住,漂到三界镇,谁该为垃圾负责?”王均灿说,过去一年,如是“邻里纠纷”协调牵扯了大量精力,治水合力难以形成。

  若是拍拍脑袋简单化处理,在两河边界处拉张网,责任是清晰了,可泄洪怎么办?而且拉网影响河道景观,治标不治本。“请下游监督上游,年终考核,下游给上游打分,并赋予10%分值的决定权。”他说,一个乡镇或街道,往往既是上游又是下游,这就构成了一个封闭环,环环紧扣,这种办法促进了“协同治水、主动治水”,真正破解“上游污染,下游治水”的困局。

  去年,因治水问题,嵊州市5名干部被问责。今年上半年,没有一名干部因治水被处理。问责、处理,只是倒逼干部加把劲儿的一种手段。治水能不能出实效、见长效,在于人们是否努力,更在于行之有效的机制保障,“下游考核上游”机制无形中将大家的心聚到一起,劲拧到一块。今年以来,嵊州市围绕点对点考核,实打实督查,出台并完善了一系列长效机制。

  “治水”是件功夫活,你花多少心,出多少力,就见多少成效。嵊州大江小溪面广量大,到底治得怎么样?今年,嵊州市委、市政府自加压力,向22个乡镇(街道)派驻“五水共治”工作督导组,由一名副局长担任组长,全程督促、指导、参与治水。不但如此,400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当起“义务监督员”。最近,201名政协委员对全市71条河道提出整改意见。

  在嵊州,全民治水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截至目前,“村嫂治水志愿者”队伍已达96支,共计2800多人。


浙江日报 今日绍兴 00028 嵊州:剡溪清如许 为有活水来 2015-09-29 浙江日报2015-09-2900007 2 2015年09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