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走读

八月十三,去茗岙赶牛市

  本报记者 江帆 县委报道组 叶圣义

  9月25日,农历八月十三,凌晨3时,东方才微微露出鱼肚白,永嘉县桥下镇茗岙村热闹的“牛市节”已经拉开了帷幕。在这里,“牛市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春节,是一年中茗岙人最重视的盛会之一。

  鸡鸣声还未叫亮拂晓,当地的宗祠里已经挤满了人。村民们对镜梳妆,挽起传统的发髻、涂上胭脂红、换上水袖古装……如今这个“赶牛市”的日子内容日渐丰富:迎佛像,逛牛市,看社戏 ……俨然已演变成了当地村民狂欢的民俗节。2010年,“茗岙牛市节”被列入了永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茗者,茶也”,茗岙村建村已经有1100多年,村庄就建在山间的一块平地上,依山而造,犹如一只展翅而飞的凤凰。层层叠叠的茗岙乡梯田,让牛成了这里最重要的劳动工具。斗牛和养牛从古至今,一直是世代生活的村民流传下来的习惯。

  据永嘉县桥下镇的《乡镇年鉴》记载:“农历八月十三是胡公大帝的生日,每年这一天乡民都隆重举行‘迎佛’仪式,在外地的亲戚朋友也赶来观看热闹,各地牛贩则借机来此进行牛交易,慢慢地形成了一年一度具有一定规模的牛市。清末时,茗岙牛市日交易耕牛达千余头。”当地原著村民据此推测,牛市最早可能始于明朝,距今有400多年历史。

  早上七时,活动准时开始。在一串鞭炮响声中,男女老少装扮成才子佳人、将军士兵、神话人物……一连近百人浩浩荡荡在村里招摇而过。穿街走巷,两个多小时后,才又回到宗祠结束。当地83岁的老人胡法迪介绍说,由于今年增加了文艺晚会,参加牛市的人特别多,还特别加做了4顶轿子。

  “代代年年,每年都是今天。”牛市活动从村里年纪近百岁的老人胡阿三记事起,就没有中断过。即便在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中期这段物资匮乏,居民吃饭都困难的时期,牛市交易数量较少,但也一直持续着。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牛可以自由买卖,交易数量开始增多,1990年数量最多的一次,交易达1000多头。

  今年的牛市现场,一样挤满了农家耕作需要用到的水牛、黄牛。在农家,采购一头做农活的牛是件大事。赶牛市的村民们围着一头头牛品头论足,相互讨论,交易就在山民们质朴豪爽的讨价还价声中完成。

  在牛市中,买卖双方讨价还价要经过中间人——牛伢郎。牛伢郎,是对当地耕牛交易中间人的一种称呼,相当于中介人。一头牛一家要买,一家要卖,买卖双方谈不拢价格,就由牛伢郎从中说和。生意达成后,双方钱物两清,牛伢郎从中提取一定的份子钱。陈忠孝就是一名牛伢郎,一头牛他只要看一眼就能估算出重量,且跟实际称重不会相差超过5斤。陈忠孝说,20年前份子钱是6毛钱,今年的份子钱已经涨到了10块。在牛市上忙活一天,陈忠孝的收入也不过100元左右,但他要凑得就是这份别样的热闹。一名来自碧莲镇的买家,在牛伢郎陈忠孝的帮助下,以6580元的价格买下了一头自己心仪的黄牛。买家牵走牛的时候,陈忠孝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俨然像做成了一件大事。

  过去八月十三这一天,是胡统亮的父亲一年中最盼望的一天。这一天能把家里养的牛拉到牛市上卖掉,家里全年的收入就指着这几头牛。“如今家里不再指着这几头牛过日子,但牛市还是一年里最重要的日子。”胡统亮如今家里还有着一个加工红薯枣的小型工厂,一年有着五六十万的收入。但今年,他还是赶着家里的牛来牛市上凑凑热闹。如今,茗岙村的村民们收入形式渐渐丰富,村里养牛的人家却还是有150多户。

  近年来,斗牛的传统在茗岙村已经逐渐淡去,那么牛市这种农耕经济特征的盛会也会有消失的一天吗?茗岙村的老人们坚信盛况或许难再,但风情仍会依旧。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走读 00020 八月十三,去茗岙赶牛市 2015-09-29 浙江日报2015-09-2900015 2 2015年09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