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走读

遂昌小山村,“慢”是一种创意——

半岭:梦中的故乡

  “十一”假期临近,乡村游备受追捧。哪里能避开人山人海寻一份安宁?哪里能让人拂去城市喧嚣回到记忆中的乡村?繁忙的都市人此时开启全力搜索模式。半岭,这个站在遂昌南尖岩景区就能望见的小山村,便成了搜索引擎里那个和“自然、农耕、简单”相关联的地方。

  这里很质朴,因为这里不仅有梯田、古树、农家,还有就地取材打造的村道、栅栏等乡村景观;但这里又很新潮,在乡村游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它依旧是那个缱绻乡愁中淡然的故乡,不造突兀的高屋,不搞不中不洋的装潢。

  相较于很多乡村,2013年才开始发展民宿的半岭脚步显然慢了,但如今再看这份“慢”,却让半岭站在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前端。

似曾相识,缘来半岭

  遂昌县王村口镇大坑村半岭自然村,位于南尖岩景区内海拔850米的半山腰上,小村被群山环抱,竹海掩映,视野延伸处是层层梯田,擦身而过的是百年香榧。

  如果站在南尖岩景区内的摄影长廊上俯瞰,半岭形如“燕子窝”,30多幢生土夯墙、木瓦结构的农居错落有致。云卷云舒中,村落时而清晰可见,时而被薄雾笼罩,日照下清亮明媚,烟雨中犹如神秘仙境。

  驱车来到半岭,记者跟随遂昌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修华拾级而上,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村口不远高处有一个木栅栏围起的庭院:“那家的民宿很有味道,去看看。”进门处悬挂着“半岭民宿三号”,女主人黄雪红热情地迎了出来。原来这房屋的主人是她的公婆,在县城当老师的黄雪红夫妇,一到周末或节假日就回到半岭,“一方面是回来帮父母打理民宿,另一方面,自己也喜欢这里简单的生活。”

  半岭有13家民宿,都是当地村民所开,共40多个房间,每家最多也只有4个房间。“不用新建房屋,村民将自己家多余的房间装饰起来,投入不多,便可以有一份不错的收入。”黄雪红告诉记者,“十一”黄金周前半个月,各地客人的电话就已经纷纷打来,让村民帮忙预留房间了。

  “这里的一切都很淳朴,山好水好空气好,最重要的是人好。”来自杭州的宣女士和老伴已经在黄雪红家住了将近两个月。“心安。”这是她最大的感受,也是大部分来到这个小山村的城里人的感受。

  原先只存在童年记忆中,或现在只能从农具博物馆中看到的老物件,如今在半岭仍能不期而遇:泥砖房外壁上挂着的筛谷篮,蹲守在院落角落的石臼,原始粗朴的木头栅栏,鹅卵石砌成的巷道。在这里,一切风物都似曾相识,寻觅童年时的景象,聊慰那日日渐深的缱绻乡愁。

  三号正对面便是八号民宿,房屋外墙挂着废弃的农耕农具改造而成的花器,客厅里摆放着一张旧门板做的桌子,房间里的灯罩是用山上采的藤条编织而成,电视背景墙便是由毛竹片拼凑。李金林是一位木匠,一些废弃的农具和老房子拆下来的旧物都是他营造民宿的原材料。曾经他以为很难再找到自己施展的地方,如今村里开民宿的家家户户都喜欢找他来做桌椅板凳。

  这里处处是故乡风物所创造出的乡村景观,这就是这样的原生态的半岭,让城里客不约而同来到了这里。

前车之鉴,“土”最珍贵

  到半岭前,王修华就给记者卖了个关子:“今天要去的这个村,说有名也有名,说没有名也没有名。”说有名,是因为拍摄南尖岩的照片中,几乎都可以看到这个小村落,说没有名,就是鲜有人知这个村叫半岭。

  王修华说,如此美的景色,在2013年之前还如一颗被云海遮掩的明珠。

  半岭人一直过着静谧的农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劳的双手打造了近千亩梯田,虽然算不上富裕,却也过得自给自足。直到南尖岩的名气越来越大,这个小山村也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距离不远的石笋头村依托南尖岩景区发展农家乐,宾客盈门,石笋头村民喜笑盈盈。山那边的车轮声、汽笛声、欢笑声,让山这边的半岭村民动心了。

  有了想法,却迈不开步子。乡村旅游对这个小村来讲完全是一个新事物。“城里人会愿意住我们农家吗?酸黄瓜、腌南瓜、石磨豆腐,城里人会喜欢吃我们这里的饭菜吗……”一系列的疑问让毫无经验的村民犯了难。

  2013年,县农办了解到这个情况,便因此办起了培训,让农户学习餐饮、服务礼仪、个性主题打造等,还为村里争取项目,建设游步道、公厕、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摄影写生、避暑养生、农事体验、农夫定制、登山骑行,按照这些需求在村里布置起来。

  喜欢乡村游的人肯定很难忘记一些场景,比如为了能接待更多的客人,村民不惜超高超面积对房屋进行拆建改造;比如拆掉具有当地特色的房屋,造起赤膊砖瓦房便匆匆营业;又比如专门购置华而不实的装饰材料,不仅昂贵,还让乡村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正是有了很多前车之鉴,半岭在发展之初,便越过了这些弯路。“城里人来乡村,是为了来找寻记忆中的乡村,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把村里建的像城里。”王修华说,我们一直告诉村民,村庄里最土的东西在城里人看来便是最洋气的东西。

修旧如旧,老房有喜

  在政府的引导下,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为核心的民宿打造工作开始了。村民用竹、木、砖、石等原始素材改建成环保、舒适又独具农味的住宿,老屋迎来了城里客。

  有了硬件,不能少了软件,2013年村里成立了农家乐协会,又引来民宿公司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营销、统一结算。于是,半岭在遂昌一下子出了名。

  村农家乐协会会长方小雄说,今年以来每个周末几乎都爆满,而去年一年仅吃、住两项就为农户增收了30多万元,游客的到来还带动了农产品销售。

  如今很多村民都成了乡村景观营造师。几个自行车轮子,经过农场主人的创意,变成门前转动的小水车;废弃铁桶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头活灵活现的耕牛;坛坛罐罐中栽种花草,变成生动而有趣的植物景观……运用乡村最质朴的元素和天然材料,通过创意化的设计与重构,变成乡村中特别的景观,相比于将雕塑、假山、亭台楼阁引入乡村的做法,更能体现乡村之美。

  围坐在李金林打造的树根桌子前,黄雪红为我们沏了一杯大锅里炒出来的野茶。不同于城市茶馆里精细标准的茶叶,这个茶叶叶子长得粗朴野蛮,呷一口茶,一股子烟火味直冲脑门,却十分解渴,大口大口喝下三杯。半岭也如这杯野茶,直白质朴,却让人贪恋。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走读 00020 半岭:梦中的故乡 2015-09-29 4023864 2 2015年09月29日 星期二